泉州鞋欲創世界品牌基地
運動鞋占國內80%市場
泉州市鞋業商會第三屆會員代表大會,將于本月18日下午在泉州酒店舉行。與會人士將共商“爭創世界鞋業品牌基地”戰略。屆時,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張善梅、中國皮革協會會長徐永和臺灣地區制鞋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林昭杰等知名人士將與會。作為特邀支持媒體單位的工作人員,早報記者近日專訪了泉州市鞋業商會秘書長鄭天對。
內銷現狀運動鞋占國內80%市場
泉州市鞋業商會成立于1998年11月28日,7年多來見證了泉州鞋業翻天覆地的變化。
1998年之前,泉州鞋企均以接外單為主。1999年開始,以安踏為代表的鞋企開啟了以明星代言為特征的品牌內銷時代,大力度開拓國內市場,通過一場產銷分離、區域特許經營的大變遷,泉州運動鞋的專賣店開遍全國大江南北。
經過這些年的快速發展,泉州鞋業創造出富貴鳥、亞禮得、安踏、愛樂、特步、三六一度、匹克、喬丹、貴人鳥、鴻星爾克、德爾惠、愛奇12個“中國名牌”,以及一系列“馳名商標”和“中國免檢”,至今運動鞋產品占據國內市場的80%份額,被列為中國四大制鞋基地之一。
內銷品牌林立的現狀,使泉州鞋業面臨在新的起點上尋求更進一層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國際環境反傾銷暗潮來襲
目前,國際反傾銷貿易壁壘正向泉州制鞋行業推進。鄭天對指出:“如果我們的鞋企是傾銷,就不會有利潤,也就不會有這些年的大發展而涌現如此多的品牌!
鄭天對告訴記者,反傾銷需要整個產業鏈組織起來集體抗爭,帶有一定政治色彩,就比較容易爭取到合理的待遇,實際上,產業鏈應該包括產業、配套和政府三個元素。
至于商會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鄭天對的理解是“綜合業界意見,把握產業發展導向,向政府建言獻策”,同時做好信息傳遞、協調和服務。記者了解到,2004年時原材料漲價、歐盟開始提及傾銷問題,泉州市鞋業商會曾溝通泉州童鞋企業聯手提價;在用工環境方面,協調打擊惡性販賣工人、反對互挖工人,努力打造業內人力資源的有序流動;第一時間內傳遞中國皮鞋協會的外貿信息,以及自身捕捉到的不少信息。
戰略應對爭創世界品牌基地
泉州鞋企和相關企業有4000多家,出口占據半壁江山。
鄭天對認為,泉州鞋業提出爭創世界品牌基地的目標,對于整個行業來說,不僅在角逐國際市場份額、突破反傾銷壁壘上具有戰略意義,同時還是鞋企追求自身更高層面發展的一種鞭策。
他說,目前世界鞋業大的品牌都做高端,但市場需求是多個層面的,國內的鞋企可以先做國際二級品牌、三級品牌。從入手點來看,可以先從局部區域開始,比如先在美國或者歐盟的幾個國家做出品牌,再逐步擴張邁向全球。此外,在充分了解國外品牌和研究區域市場的基礎上,在個別國家和區域甚至可以直接打高端,媲美國際大品牌。
做法探討鞋企聯合推國際品牌
鄭天對認為,做外單的企業可以組建聯合公司,共同推出一個國際品牌。比如20家企業一起建個公司,一家數條生產線,聯合后就是近百條生產線,便能比肩一些國際大戶。從產品研發和市場把握來看,泉州很多外貿企業有一些精英人才,他們對特定國家、民族消費者的腳型和用色喜好等都研究得很透,一旦聯合起來,競爭力也很強。
此外,外貿公司和生產企業也可以進行資源整合、緊密合作。比如打樣環節,現在很多都是外貿公司打樣后交給工廠加工,但如果把這個環節轉移到聯合的工廠,成本可以節約不少,平均每雙鞋可以節省0.5—1元人民幣。這部分的成本節約,放在企業是利潤空間,放到國際市場上看則是很關鍵的競爭力。
產業影響帶動其他行業發展
制鞋業是泉州的傳統產業,但這些年的活力綻放頗引各界矚目,帶動了相關行業的發展。
首先是體育服裝和體育用包。據介紹,有的鞋企轉型為體育用品企業后,相關服裝和包袋的經營甚至超過了制鞋。鄭天對指出,這一發展利用的便是鞋業品牌及其營銷網絡。其次,制鞋等制造業的發展給本地的機械、模具等行業帶來了機遇。
此外,鞋業的品牌化,培養了一批從事品牌營銷和現代化管理的職業精英,為整個經濟運營體系培養了一批骨干人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