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鞋事件”蔓延德方退貨
近日,寧波某外貿公司向寧波北侖海關申報出口一批橡膠鞋,數量為6萬雙,價值11.8萬美元。事實上,這批橡膠鞋屬于進料加工貿易產品,由寧波一鞋業公司代工生產,在早些時間出口到德國。但是,中國鞋在意大利遭遇“毒鞋事件”后,德國方面對從中國進口的鞋也加強了檢測,結果寧波這家外貿公司出口的橡膠鞋被檢測到甲醛含量超標,德國客戶也因此要求退貨。
去年12月20日,意大利鞋業制造商協會聲稱,在檢測中發現該國進口的中國鞋類產品中含有的鎳、偶氮染料、鎘等4項物質均超過了歐盟對相關產品指令的規定。隨后,意大利衛生部便開始了針對中國鞋類產品為期6個月的抽樣調查。據了解,意大利的此舉將會給中國上千家鞋企造成影響。
盡管意大利衛生部當時稱將從2006年1月底開始正式對進口鞋制品進行抽樣檢查。但是,新年伊始,部分中國鞋類產品因為成分超標問題已被扣押在意大利港口。
在1月5日,商務部駐米蘭經商室官員拜會了意大利鞋業制造商協會(ANCI),向其了解其指責中國鞋有毒物質超標的有關情況。
業界稱,“毒鞋事件”背后隱藏的是意大利對中國鞋類產品強烈的抵制情緒和利用中國與歐盟鞋類標準尚未接軌的“隱性”技術壁壘,阻礙中國出口產品進入其國內市場的真實意圖。
據《中華工商時報》報道,中國鞋類質檢中心專家稱,根據目前收集到的國際標準,只有歐盟9427號指令中規定了金屬首飾及長期與皮膚接觸的飾品中鎳的釋放量,對鞋類產品卻沒有具體規定。
業內人士表示,意大利此次對中國鞋發起的刁難有其意圖———因為意大利是傳統的制鞋強國,調查及其結論會在較大程度上影響歐盟其他國家的態度和有關政策,可能給中國鞋在歐盟的狀況埋下更大的隱患。此前的1月4日,德國《商報》報道,歐委會擬于2006年1月中旬決定對自中國進口鞋征收最高達30%的反傾銷稅或采取其他限制措施。不過,歐洲鞋零售商、進口商和部分生產商對此均表示反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