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臉皺紋老人含淚破祖訓 誰來當徒弟學做老布鞋
他的布鞋漂到了日本
下午3時許,李軍老人一如既往地在大院門口的角落里做鞋。只見他一針一線地穿過鞋底,那專注的神情,仿佛是在打造一件藝術品。
“布要用新布,才吸汗,不濕腳。”老人一邊縫鞋底一邊耐心地解釋。做一雙布鞋需要10多道工序:打布殼、切底,再到打線,這才只完成了底子的制作,還得劃幫子、敷糨子、上機打鞋口、納鞋幫……“我埋頭干上一天,也只能完成兩雙鞋”。
據老人的街坊介紹,慕名前來買鞋的人有司機、老年人,還有一些做生意的老板,甚至有人把鞋帶去了日本。
他15歲就當上了少掌柜
“我祖上就是做布鞋的,傳到我手里已經是第四代了。”老人講述家傳手藝的輝煌歷史時,渾濁的眼睛透出了一些明亮。
清朝末年,李軍的曾祖父從三臺來到成都,在上升街開了家“達三江鞋店”。傳到李軍父親手上時,已經成了當時成都鞋市有名的品牌。李軍的父親將店名改成了“川上山”。“那個時候,成都的兩個鞋業公會組織,成都市修造鞋業公會和成都市鞋業同業公會都知道我們”,老人自豪地說,他13歲時跟父親當學徒,15歲就當上了少掌柜。
1947年,李軍離開成都,鞋店生意一天不如一天,名噪一時的老店被迫關門。后來,李軍失去了工作。為了一家10口的生計,他帶著妻兒回到成都,又在小紅土地廟街開始做鞋。上世紀70年代,鞋生意又恢復了昔日的輝煌。除了做一般的布鞋外,他還為很多劇團定做“劇裝鞋”。
他要把家傳手藝傳外人
老人說,做了幾十年的鞋,他練就了一雙好眼力,只要瞟一眼對方的腳就可做出一雙合適的布鞋。他曾帶過兩個徒弟,可都意外地去世了。如今,幾個兒子雖然都懂些做鞋的手藝,但卻沒有一人愿意接下這門家業,“他們還年輕,又都有正式工作,不想當鞋匠,我能理解”。
“我活不了幾年了,最放心不下的就是這門手藝。”老人眼角泛出了淚花,“本來家族規定是不能外傳的,但我決心壞一次規矩,只為手藝能傳下去”。對于徒弟,老人開出了幾項條件:“能吃苦,不圖錢,能為老年人著想。”
- 上一篇:修鞋對話
- 下一篇:戰疫·秀洲丨小紅鞋完成了使命 但抗擊疫情的腳步不會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