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指南]謝小康手工布鞋坊胎死腹中記
謝小康打算開一家純中國風格的手工布鞋坊,擁有自己的設計室和工作坊,如果將來上了規模,再擴建成一個廠。
他的MBA導師告訴他,創業之前,可行性論證一定要做得仔仔細細、慎之又慎。而幾年的學院熏陶,也讓這個小有成就的廣告公司經理在進行新的投資前,有了更多的“理性思考”。
那天無意打開電視機,看到一位叫王萍的北京皮鞋二廠的下崗女工正接受電視采訪,說她打算跟一群下崗姐妹一起,開一家手工鞋店,并且已經跟西單百貨商場談妥了合作事宜……
嘿,天下竟有這么巧的事兒!謝小康先是一陣緊張,想自己旗幟未豎就先遇上了競爭對手,怕是不祥之兆?但一看王萍那樸實的中年婦女的模樣,談吐也是實打實的聽不出什么“深刻”之處,也就松了一口氣。諒她一下崗女工,文化不高,資金不足,靠街道扶持,最大的資源無非是做鞋的技術和經驗,憑什么跟我競爭?她會英語么?她會營銷策劃么?她懂市場調查么?
謝小康松了一口氣,關掉電視,打算擬一份創業計劃。動筆之前,他猛然想到了一個人可以做自己的技術顧問,那就是自己年過七旬的奶奶。奶奶來自河北廊坊鄉下,是村里有名的巧手。謝小康從小穿的單鞋、棉鞋、虎頭鞋,都是奶奶一手做出來的。
奶奶聽罷大孫子的主意,慈祥地笑了,說,中,只怕如今老眼昏花,玩不出當年的花樣了。
“奶奶您行的,不勞您親自動手,只需在旁邊點撥點撥就成,指揮著工人,怎么糊布殼,怎么納底,怎么上幫……今后,您就是我的技術總監!”
有奶奶助戰,謝小康又多了一份自信。
小題偏要大做
文化人經商,跟大老粗經商的區別就在于——對項目是否有深入的文化思考。你不能為賺錢而賺錢,你應該有儒商的風度。現在不是啥都講文化嗎?茶文化、酒文化、服飾文化……咱就攀上一個鞋文化。哈哈,這個由頭一起,謝小康一下子就覺得自己跟那些下崗女工創業有了朝野之分、高下之別。
謝小康提筆寫創業背景:現代生活中的人們,在盡情領略了時裝和洋服的絢麗豐采之余,開始感悟傳統服飾獨特的魅力和豐厚的文化意韻;西裝革履、裙服高跟,奔波勞頓于公務和應酬之后,能不向往一襲布衣、一雙便鞋,品茗吟詩的閑情雅趣?盡管紅塵萬丈歌舞喧囂,但中國總有那么一群偉人高人異人,穿著樸素的布鞋閑庭信步指點江山:毛澤東、魯迅、沈從文、陳寅恪、周作人、錢鐘書、張中行……他們靜穆幽深,仿佛一口口深井,行坐間意態從容,談吐中旋轉乾坤,他們是中國手工鞋業的最佳形象代言人!
他繼續寫道:小康手工鞋業,以挖掘民間傳統手工鞋工藝,弘揚中國文化,滿足現代人返樸歸真、崇尚個性的時尚追求為己任……
一不小心就創造了“小康手工布鞋”的品牌,多么美妙的一語雙關!謝小康想。
他接著寫:小康手工鞋業,目前主產純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手工布鞋。它穿著柔軟舒適、寬松暖和,取料自然,既可保健養腳,又有個性魅力,和如今隨處可見的用橡膠、塑料、合成材料制成的現代鞋類相比,堪稱當之無愧的“環保鞋”、“綠色產品”,迎合國際潮流,追隨懷舊時尚,是當今都市休閑一族的最佳選擇……
寫下這段激情文字,謝小康心明如鏡,以上不過是玩虛的,下面要涉及的內容,才是創業要面對的實質部分。
每步都像陷阱
謝小康籌集的資金雖然不多,但開個手工布鞋店似乎是綽綽有余了,畢竟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嘛,科技含量不會太高。先定位為古代手工作坊的現代版,測算一下究竟要花多少錢。結果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
創業三部曲,每一步都得仔細推敲,錢必須要用在刀刃上。
首先是原材料投資。目前手工鞋的款式,已遠遠超出了人們十幾年前的概念,多得讓人目不暇接:圓口的、方口的、松緊的、仿古的、時裝的、布面的、呢面的、燈芯面的、綢緞面的、化纖面的、帆布面的、水洗布面的、素面的、碎花的、大花的、暗花的、系帶的、網眼的、高幫的、低幫的、單的、棉的,卡通風格的、動物系列的、鑲嵌皮料的……要應付這么豐富的款式,得準備多少材料呢?起碼得找一間倉庫,放上幾十個架子儲放這些布料和輔料。此外,還得買麻線、棉線、尼龍線,成袋的面粉、夾板、錐子、頂針之類,預計花30萬吧。
其次是設備投資。必須建一個像樣的設計室,有幾臺電腦,安裝一套正版的AUTOCAD設計軟件和PHOTOSHOP圖像軟件,以及掃描儀、彩色打印機等,必須有一個生產車間,寬暢、通風、明亮,有完善的照明設備、空調設備、消防設備,不能像沿海的某些地下黑工廠那樣生產條件惡劣,否則怎能出一流產品?必須有幾套機械化輔助生產設備,如裁樣機、上線機、切邊機、鎖眼機,它們可讓手工活兒變得更規范更漂亮。這個倒好辦,如今許多制鞋廠不景氣,其閑置設備完全可以去廉價租用……預計花20萬吧。
再者是人力投資。對于手工鞋業來說,這是最重要的投資。必須有一位優秀的產品設計師,他(她)要懂美術、會電腦、掌握消費潮流、了解國內外市場,還要能理解老板的意圖、銜接生產環節……這人恐怕得高薪,至少3000元左右吧。至于奶奶嘛,讓她在車間里走走看看就行了,主要是監督工人認真干活,工資都可以不開。基本勞動力先從再就業市場招聘10名踏實、能干、有經驗的鞋廠下崗工或退休工,畢竟熟能生巧嘛,以女性為主,每月工資標準暫定800元,優者獎勵。還需要一位銷售經理,負責市場推廣工作,這人恐怕也得高薪,至少2000元左右……預計再花20萬吧。
70萬元已經出去了。還有哪些環節需要花錢?喔,他一拍腦袋,還有最重要的門面沒有考慮。你瞧,百密一疏,連人家下崗女工王萍都想到了西單商場……我為什么不可以去王府井、大柵欄、長安街的東方廣場試試?
天,那么豪華的地界,租金得花多少錢吶?一想到這兒,謝小康的頭開始大了!怎么乍望創業路,盡是鮮花鋪道,陽光明媚?細想創業路,卻變成處處沼澤,步步陷阱,每一環都要花錢,而且是花大錢呢?
越想壓力越大
在商業高度發達,寸土寸金的北京,慢說東單、西單那樣的黃金地段,就是三環路上的那些臨街店鋪,價格也高得離譜,一套20平米的小店面,月租也得五千,全年就是六萬……
但是把手工鞋店放在三環以外的地方,又能有多大的轟動效應?誰理睬你?謝小康有些灰心了。
再往深處想,手工做鞋的效率很低,即使像奶奶那樣的高手,做一雙像樣的布鞋前后也得三天,你想想,粘布殼得用20~30層棉布疊合,晾干后剪下底樣,用麻線納千層底,一針一線得戳整整800個針眼兒!照此算下來,一個設計師,10個熟練工,一個月也不過做80雙鞋,而工資卻要開出一萬五——這80雙鞋能換來一萬五千塊錢嗎?謝小康有點寒心了。
房租、水電、稅金、醫保、環保、人防、城管、培訓、奧運宣傳……還有若干始料不及的各種費用雜支,簡直就像一根多處滲水的破水管,堵不勝堵、防不勝防啊!
最致命的一擊,應該是來自一本朋友贈送的英文版精裝畫冊《百年靴鞋》。那是經濟出版社編譯出版的一本外國資料,詳盡記錄了歐美傳統手工鞋業的現代制造歷史,圖文并茂,從20世紀末上溯百年,所選登的那些精品讓人嘆為觀止。
謝小康捫心自問:相比之下,中國人的布鞋生產精縷細刻的貴族氣派已蕩然無存,放眼皆是布衣之履——簡單、土氣、廉價、極易變形,難怪自古就有一句俗話——棄之如敝履。你想想,連我奶奶那樣大字不識一個的鄉下婦女都能干的活兒,又有多大的含金量?
看著洋畫冊上那美侖美奐的一雙雙歐美手工靴鞋,想想自己創業藍圖中的那一雙雙難賣高價的大眾布鞋,謝小康剛點燃不久的創業激情火焰,仿佛被一盆冷水“噗”地澆滅。
一個多月的苦心思索,38頁的創業計劃,瞬間變成了一堆廢紙屑。
2002年元旦前,《北京晚報》登出了王萍手工鞋店成功的報道,說她已在上海、大連、深圳連開了五家連鎖店,獨特的東方工藝產品深受海內外朋友喜愛,總產值已超過500萬,并吸納了60多名下崗兄弟姐妹再就業。
謝小康看過報紙,長嘆一聲,內心復雜,口中無語……
從注冊公司、生產產品、危機爆發至最后失敗,李建平等三人投資50萬打造的希望,僅用了一年半的時間就煙消云散,血本無歸。
北京凡想人創業咨詢服務有限公司專家點評如下:
與創業成功的鞋廠下崗女工相比,小謝主要輸在對自己的創業理想,沒有執著地去追求。
造成小謝放棄創業努力的原因包括下列幾點:
1、缺乏手工制鞋方面的行業實踐經驗;對手工制鞋的成本、技術等不懂,以致需花費大量時間去估算生產成本、策劃流程、和進行可行性論證,得出許多不切實際的想法和數字,造成思想負擔很重,終于失去堅持下去的信心。
2、過于依賴自己的MBA理論知識,過于看重辦企業的一些模式或型式。以致把創業開辦看得過于復雜,把開辦費用計算得過高,由此認為賺不了錢,而失去信心。他不知道,從自己的實際出發,因陋就簡,是許多小企業開辦之初應遵循的原則。
3、沒有進行深入的市場調研,以致難以明確自己的產品和市場定位。他對市場的分析,僅限于寫創業計劃書時的推理論證,資料來源主要為電視報道和畫冊,以致找不到鞋業市場細分的商機。自己根據片面的資料就得出結論,認為手工制鞋無法與歐美的手工靴鞋相比,最終失去信心,放棄努力。
4、如果小謝堅持自己的理想,走出去做好市場調研,并根據自己的實際財力邁出創業的實際步伐,踏實地經營,耕耘屬于自己的一塊市場,他的MBA優勢很可能得到發揮,最終有可能比鞋廠下崗女工更加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