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大挖中國軟件人才
2005-11-14 10:00:01 來源: 中國鞋網 http://www.annualhp.com/
“印度象”意圖大規模采掘中國軟件的人力資源
中國會變成印度軟件的“勞工”集散地和全球化跳板嗎
印度軟件巨頭落戶中國已有三四年的光景,一直以來并沒有做什么大動作,但現在他們開始動真格的了。10月初,印度四大軟件公司之一的Infosys公司表示,計劃在中國招聘6000名程序員,以滿足該公司科技服務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這被稱為迄今為止印度IT公司在中國最大膽的一次嘗試。
對于這次“大膽的嘗試”,Infosys公司本身依然沒有大肆宣揚,但如果6000員工能真正到位,那么這家印度公司中國分公司的規模將與中國軟件外包業的旗艦企業東軟持平。對中國軟件企業而言,這意味著什么呢?
人才,還是勞工?
國內軟件企業都知道,軟件加工承攬為主的業務模式使印度軟件公司大量需求能夠熟練編程的初級軟件技能人才。在印度,這些軟件技能人才只要高中甚至初中畢業,經過規范的編程訓練,就可以充實到大型軟件生產流水線上。印度軟件企業“金字塔”式的人才結構中,數量最多的就是這些經過了職業化訓練的、較低端的軟件工程師。現在,Infosys顯然打算在中國復制印度軟件外包企業的運轉模式,印度軟件“包工頭”即將大規模采掘中國軟件的人力資源。
而目前,人才仍然是制約我國軟件產業發展的瓶頸之一。致力于IT職業教育的北大青鳥APTECH對中國軟件人才市場的需求做過調查,結果顯示:國內大多數的軟件企業規模都不大,并且人才結構普遍呈現出“紡錘”型特點,即位于業務中間層的技術人才相對較多,而高端的技術和管理人才與底層的熟練編程技術人才普遍匱乏。普遍的情況是,中間技術人才甚至高端人才承擔著大量底層技術人才所應該承擔的簡單重復性勞動,這樣就使企業的整體發展受到了影響。
號稱要為中國軟件業培養藍領人才的北大青鳥APTECH在近幾年已經打造出近10萬人的軟件“藍領”,但國內軟件業的人才難題卻沒有得到解決。而此次印度軟件巨頭進攻中國的舉動卻極有可能在利用中國軟件人力的同時,顛覆中國軟件業的人才結構。“事實上,國內許多軟件企業對印度以及歐美這種金字塔式的人才結構的優勢已經有比較清晰的認識,但真正去實現這樣的人才結構卻還存在困難。”創智集團高級副總裁、創智國際總經理林惠春說,“一方面是囿于軟件技能人才的培養問題;但更重要的還是傳統用人觀念所帶來的桎梏。”
就在國內軟件企業轉換思路卻沒有取得太大成果時,大批中國軟件人才卻即將被納入印度軟件外包的流程體系里,成為這些印度巨頭重要的軟件“勞工”資源。因為有統計數據表明,中國軟件人才的平均工資只相當于印度同類人才的40%。
搶單中國
“印度公司開始大做中國市場,對這一點我們毫不感到驚奇。”東軟公司的楊吉平說,“中國軟件市場這么大,他們想來做這里的生意是必然的。”與國內軟件企業相比,印度的軟件企業具有強大的軟件加工承包能力,可以進行大型或超大型軟件的編程。其業務主要以承接歐美等國際市場的軟件加工和外包訂單為主。而現在,這些印度企業似乎已不滿足于只做歐美的外包業務,他們還要做中國、日本和韓國等市場。
近幾年,印度幾大軟件巨頭都已來華建廠。除了覬覦中國軟件的外包市場,印度軟件巨頭們似乎還有更長遠的打算。林惠春說,未來10年,中國會超過日本成為繼美國和歐洲之后的全球第三大軟件與服務需求市場,到時候全球2000強企業中的絕大多數會落戶中國,并將服務需求帶進中國。而進入中國之后,印度軟件企業不僅可以了解中國的軟件及服務需求,從而占領這個快速發展的市場,還能夠更加方便地跟蹤進入中國的全球500強乃至1000強企業。
許多國內軟件企業認為,印度軟件公司一直以來在歐美外包中獨占優勢,卻在與歐美體系完全兩種思路的日韓外包中不得要領。進軍中國后,印度軟件企業肯定會比以前更加了解日韓外包的需求,也很可能要從中國軟件企業手中搶走來自日韓的單子,這就是其謀求成為“軟件世界辦公室”的策略。“爭奪更大的業務流程外包業務空間、實現自身的全球化是印度軟件企業落戶中國的根本目的,而中國本地的人力資源則是其希望借助進入日本和韓國市場的籌碼。”林惠春說。
誰能智造
印度軟件業以外包專長的發展現狀有點類似于中國的制造業——處于價值鏈最低端、憑低廉的人力成本獲取利潤。在中國制造企業紛紛開始強調自有科技、自主發展的同時,印度軟件企業顯然也有同樣的期許。
在不久前的一次產業論壇上,Infosys公司中國區CEO James Lin說,Infosys去年一年新增了3萬多員工,而對總有新員工進入的企業來說,要以同樣的方式方法做事情,卻不會讓人感覺到混亂,制度建設非常重要。James Lin說,中國軟件業的人才是絕對不缺的,技術也是一點兒不缺,缺的就是制度化建設。在這方面勝出的印度軟件巨頭已經不滿足于只活在軟件價值鏈的末端,僅僅做軟件加工,他們積極希望參與中國軟件市場的競爭,就是希望在這個軟件需求豐富的土壤上實現自己的升華。“印度軟件企業已經從最初的軟件編碼承攬發展到開始走向產業鏈的上游,例如進行軟件需求分析等。”林惠春說,“而中國巨大的軟件需求為印度軟件企業提供了一次機遇。”
面對印度軟件在自己家門口的競爭,中國本土的軟件企業不無憂慮。但創智的林惠春則認為,情況不一定就那么糟糕,“與國外成熟的外包業務相比,我們可以通過向他們的中上游產業鏈轉移而獲取更多的國際經驗和人才鍛煉機會。2004年中國軟件外包服務市場規模是6億多美元,只占到全球外包市場的1.9%,我們還有很大的業務發展空間。”林惠春說,中國企業和印度企業相比各有各的優勢,創智國際在2003年簽約的客戶美國OHL公司,就是在和四家印度公司共同競標中最后勝出的。“對中國本土企業來說,也許印度軍團的入駐正是為我們帶來大批歐美外包的機會。而在自主科技方面,中國軟件企業相比與印度企業,還是具有技術端的優勢的。”
但James Lin也宣稱,Infosys來到中國后肯定會有一個急速成長期,未來一兩年會有上千人的成長規模。看來,中國軟件企業與“印度象”們的真正角力還在后頭。
中國會變成印度軟件的“勞工”集散地和全球化跳板嗎
印度軟件巨頭落戶中國已有三四年的光景,一直以來并沒有做什么大動作,但現在他們開始動真格的了。10月初,印度四大軟件公司之一的Infosys公司表示,計劃在中國招聘6000名程序員,以滿足該公司科技服務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這被稱為迄今為止印度IT公司在中國最大膽的一次嘗試。
對于這次“大膽的嘗試”,Infosys公司本身依然沒有大肆宣揚,但如果6000員工能真正到位,那么這家印度公司中國分公司的規模將與中國軟件外包業的旗艦企業東軟持平。對中國軟件企業而言,這意味著什么呢?
人才,還是勞工?
國內軟件企業都知道,軟件加工承攬為主的業務模式使印度軟件公司大量需求能夠熟練編程的初級軟件技能人才。在印度,這些軟件技能人才只要高中甚至初中畢業,經過規范的編程訓練,就可以充實到大型軟件生產流水線上。印度軟件企業“金字塔”式的人才結構中,數量最多的就是這些經過了職業化訓練的、較低端的軟件工程師。現在,Infosys顯然打算在中國復制印度軟件外包企業的運轉模式,印度軟件“包工頭”即將大規模采掘中國軟件的人力資源。
而目前,人才仍然是制約我國軟件產業發展的瓶頸之一。致力于IT職業教育的北大青鳥APTECH對中國軟件人才市場的需求做過調查,結果顯示:國內大多數的軟件企業規模都不大,并且人才結構普遍呈現出“紡錘”型特點,即位于業務中間層的技術人才相對較多,而高端的技術和管理人才與底層的熟練編程技術人才普遍匱乏。普遍的情況是,中間技術人才甚至高端人才承擔著大量底層技術人才所應該承擔的簡單重復性勞動,這樣就使企業的整體發展受到了影響。
號稱要為中國軟件業培養藍領人才的北大青鳥APTECH在近幾年已經打造出近10萬人的軟件“藍領”,但國內軟件業的人才難題卻沒有得到解決。而此次印度軟件巨頭進攻中國的舉動卻極有可能在利用中國軟件人力的同時,顛覆中國軟件業的人才結構。“事實上,國內許多軟件企業對印度以及歐美這種金字塔式的人才結構的優勢已經有比較清晰的認識,但真正去實現這樣的人才結構卻還存在困難。”創智集團高級副總裁、創智國際總經理林惠春說,“一方面是囿于軟件技能人才的培養問題;但更重要的還是傳統用人觀念所帶來的桎梏。”
就在國內軟件企業轉換思路卻沒有取得太大成果時,大批中國軟件人才卻即將被納入印度軟件外包的流程體系里,成為這些印度巨頭重要的軟件“勞工”資源。因為有統計數據表明,中國軟件人才的平均工資只相當于印度同類人才的40%。
搶單中國
“印度公司開始大做中國市場,對這一點我們毫不感到驚奇。”東軟公司的楊吉平說,“中國軟件市場這么大,他們想來做這里的生意是必然的。”與國內軟件企業相比,印度的軟件企業具有強大的軟件加工承包能力,可以進行大型或超大型軟件的編程。其業務主要以承接歐美等國際市場的軟件加工和外包訂單為主。而現在,這些印度企業似乎已不滿足于只做歐美的外包業務,他們還要做中國、日本和韓國等市場。
近幾年,印度幾大軟件巨頭都已來華建廠。除了覬覦中國軟件的外包市場,印度軟件巨頭們似乎還有更長遠的打算。林惠春說,未來10年,中國會超過日本成為繼美國和歐洲之后的全球第三大軟件與服務需求市場,到時候全球2000強企業中的絕大多數會落戶中國,并將服務需求帶進中國。而進入中國之后,印度軟件企業不僅可以了解中國的軟件及服務需求,從而占領這個快速發展的市場,還能夠更加方便地跟蹤進入中國的全球500強乃至1000強企業。
許多國內軟件企業認為,印度軟件公司一直以來在歐美外包中獨占優勢,卻在與歐美體系完全兩種思路的日韓外包中不得要領。進軍中國后,印度軟件企業肯定會比以前更加了解日韓外包的需求,也很可能要從中國軟件企業手中搶走來自日韓的單子,這就是其謀求成為“軟件世界辦公室”的策略。“爭奪更大的業務流程外包業務空間、實現自身的全球化是印度軟件企業落戶中國的根本目的,而中國本地的人力資源則是其希望借助進入日本和韓國市場的籌碼。”林惠春說。
誰能智造
印度軟件業以外包專長的發展現狀有點類似于中國的制造業——處于價值鏈最低端、憑低廉的人力成本獲取利潤。在中國制造企業紛紛開始強調自有科技、自主發展的同時,印度軟件企業顯然也有同樣的期許。
在不久前的一次產業論壇上,Infosys公司中國區CEO James Lin說,Infosys去年一年新增了3萬多員工,而對總有新員工進入的企業來說,要以同樣的方式方法做事情,卻不會讓人感覺到混亂,制度建設非常重要。James Lin說,中國軟件業的人才是絕對不缺的,技術也是一點兒不缺,缺的就是制度化建設。在這方面勝出的印度軟件巨頭已經不滿足于只活在軟件價值鏈的末端,僅僅做軟件加工,他們積極希望參與中國軟件市場的競爭,就是希望在這個軟件需求豐富的土壤上實現自己的升華。“印度軟件企業已經從最初的軟件編碼承攬發展到開始走向產業鏈的上游,例如進行軟件需求分析等。”林惠春說,“而中國巨大的軟件需求為印度軟件企業提供了一次機遇。”
面對印度軟件在自己家門口的競爭,中國本土的軟件企業不無憂慮。但創智的林惠春則認為,情況不一定就那么糟糕,“與國外成熟的外包業務相比,我們可以通過向他們的中上游產業鏈轉移而獲取更多的國際經驗和人才鍛煉機會。2004年中國軟件外包服務市場規模是6億多美元,只占到全球外包市場的1.9%,我們還有很大的業務發展空間。”林惠春說,中國企業和印度企業相比各有各的優勢,創智國際在2003年簽約的客戶美國OHL公司,就是在和四家印度公司共同競標中最后勝出的。“對中國本土企業來說,也許印度軍團的入駐正是為我們帶來大批歐美外包的機會。而在自主科技方面,中國軟件企業相比與印度企業,還是具有技術端的優勢的。”
但James Lin也宣稱,Infosys來到中國后肯定會有一個急速成長期,未來一兩年會有上千人的成長規模。看來,中國軟件企業與“印度象”們的真正角力還在后頭。
中國鞋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第一時間與我們聯系,謝謝!也歡迎各企業投稿,投稿請Email至:8888888888@qq.com
- 上一篇:培訓如何出效果?
- 下一篇:2024年度中國皮革行業十佳設計師揭曉
我要評論:(已有0條評論,共0人參與)
你好,請你先登錄或者注冊!!!
登錄
注冊
匿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