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固原皮革業何時能夠重振雄風
然而,在1997年之后,以固原皮革廠為主體的固原皮革業卻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直至銷聲匿跡。固原皮革產品當年名噪一時“當年,我自己一個人能在皮革廠上班就是全家人的驕傲。”皮革廠老職工馬海依舊沉浸在美好的回憶中,而此時的固原皮革廠已經是一個關閉停業8年之久的企業。
固原皮革廠始建于1980年,是一家集體性質的企業,1992年進行技術改造。經過反復調研、論證,自治區經委以寧經業(技改)發(1992)260號文件予以批復立項,并列入自治區“八五”期間重點建設項目和“雙百”扶貧攻堅項目,屬于固原的四大支柱產業龍頭項目之一。
1992年,固原皮革廠已經做到了“具有十年生產經驗……工藝設計方案共有9個產品,皮革質量達到了國家b級以上水平,設備和工藝技術處于國內領先地位。”兩年折騰,皮革廠轟然跨掉
原固原皮革廠工程師、供銷科長張立斌介紹說,“1992年之后的3年,皮革廠按照建設方案順利完成了技術改造,先后累計形成了達3000萬元的集體固定資產的同時,也引進安裝了意大利當時最先進的精粗皮革加工設備,就設備的先進性和生產量而言,已經成為西北皮革加工的領軍企業……正當試生產正常運行的情況下,在全國集體、國有企業出現租賃、承包、轉送的大環境下,于1995年2月18日,皮革廠被轉送給一家公司經營,該公司又委托一福建人全權負責管理,1997年,固原皮革廠全面停產。”
原管理固原皮革廠的固原縣二輕局負責人直言:“固原皮革廠走到今天,和當時出臺的一些政策有直接的關系……”固原皮革業獨有的資源優勢
曾經見證了固原皮革業的興衰浮沉的三位工程師———孟志康、王立斌、張平智,他們在當地皮革業、畜牧業發展建設中頗有自己的見地和實踐經驗。他們曾經多方求證,看到了皮革業至今仍舊可以帶動固原當地經濟發展的前瞻。
三位工程師調查后認為,固原從2001年開始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工程以來,已經退耕面積達到381萬畝,到2005年退耕面積達到967萬畝,自由放牧也轉化成為家庭舍施養殖,到2003年底,全固原市羊只存欄已達到90萬只,牛30萬頭。畜牧業依舊給農民帶來了很多新的問題,賣活牲畜容易,賣皮難,養畜附加值得不到應有的回報。當地業務部門統計,全市年宰殺牛10萬頭以上,羊35萬只以上,日后將逐漸遞增。因此,也給養畜戶帶來了賣皮難的問題,加之宰殺后不能對皮張進行合理處理,約有80%%的鮮皮因存放太久和保管不當而降質,僅牛皮一項就每年給農民造成損失就近500萬元,同時也在流通轉移過程中造成環境污染,疾病傳播等諸多不良因素。這些都給固原皮革業發展奠定了基礎。誰來做大固原皮革業?
張平智工程師是固原市農牧局能源站站長。他認為,“政府必須考慮大量的出欄畜禽皮毛之類的副產品也是相當大的一筆財富,就地解決好這一問題不僅能夠直接增加養殖戶的收入,而且對畜牧業后續產業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盤活固原皮革廠刻不容緩。”
“固原地區自古就有畜牧的先天優勢,秦川牛牛皮質地優良細膩,制出的成品是全國獨有的。固原皮革廠一旦開工生產,年產量可以達到12.5萬標張,創造收入近億元,給地方可創造近400萬元的稅收,還可以解決300多人的就業問題,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而易見。”三位工程師斬釘截鐵地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