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醞釀沖破"殺價"怪圈 直面"小狗經濟"之弊
2005-11-01 10:22:56 來源:浙江在線 中國鞋網 http://www.annualhp.com/
商務部長薄熙來曾算過一筆賬:中國賣8億件襯衣所賺的錢,才能買1架空客A380飛機。并非笑話,這真實地反映出中國相當一批企業在國際競爭中的尷尬地位。在溫州,這樣的企業并不鮮見,它們大打價格戰所形成的“殺價”怪圈,令溫州企業和溫州經濟都“很受傷”。而要沖破這樣的怪圈,唯有依靠自主創新,進行產業升級。
“殺價”是一種傳染病,幾乎感染給了溫州每一個制造行業。
溫州老板梁曉軍賣皮鞋到歐盟,一雙成本價12歐元的皮靴,國內同行只開價6歐元。“殺價殺到你肉里!”即使已在皮鞋行業翻滾了20多年,梁曉軍依然心驚。
閥門企業銷售員宗丙松,上月競爭某客戶,產品報價1萬元,但同行竟開價4000元。“看不懂,太離譜!”他說,閥門行業新產品,不出三個月,就被大量仿制并相互“殺價”。
在能源、原料價格上漲的背景下,今年溫州五金潔具、低壓電器等價格反跌。1月到7月,閥門行業一些產品價格比去年下降15%左右。一些服裝、皮鞋企業,營業額雖然上升,利潤卻下跌了。
“壓價競銷多少年了,什么時候是個頭啊!”在溫州舉行的浙江輕工博覽會上,一位商家茫然抱怨。
“價格優勢”之憂
“殺價”雖亂,但在溫州,已是市場常景。溫州目前幾千億民間資本,絕大部分都擠在輕工制造業搗騰,加上產業進入門檻低,皮鞋業甚至有“1000元便可做老板”之說,真可謂“人擠人,擠死人”。而今,“殺價”已普遍影響產品質量。梁曉軍說,6歐元的那雙皮鞋,皮料工藝都要比12歐元的差一大截。今年上半年,樂清市技術監督局抽查發現,因為價格戰,某些類型的低壓電器合格率只有60%左右。
對此現象,溫州企業界一些人義憤填膺,謂“殺價”毀了行業前途。于是,在溫州樂清,最近召開了一次電器行業座談會,商討“遏制跌價”。會上,大小老板痛陳“殺價”之弊,期望正泰、德力西、天正等龍頭率先提價,力保行業利潤。據稱,今年5月,三大龍頭也曾協商價格,溫州電氣行業協會甚至出臺“成本價格備忘錄”。但是,“備忘錄”墨跡未干,價格戰就又開打了。
“其實,溫州經濟發展史,就是一部‘殺價’史,”溫州大學經濟系教授馬津龍說,“幾乎每一個反對‘殺價’的老板,都是‘殺價’高手。”確實,溫州幾乎所有的龍頭企業,都是從一場場浴血的價格戰中崛起,“殺價”,曾是溫州民營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
“但現在,‘殺價’已成發展障礙。”溫州僑商、美國華商會副會長林光說。他在前幾年溫州打火機突破美國貿易壁壘中扮演關鍵角色,深知過度“殺價”,會授人以柄,引發歐美等國的“反傾銷”。今年以來,歐盟、美國乃至印度、阿根廷都對中國實施“反傾銷”調查,皮鞋、眼鏡、軸承、打火機……幾乎都和“殺價”相關。溫州市鞋革行業協會一位人士說,溫州皮鞋在西班牙被燒,溫州鞋商在當地過度“殺價”就是導火索之一。
“所謂的‘價格優勢’,是最讓人擔心的‘優勢’。”林光說。
“小狗經濟”之弊
更深一層看“殺價”,會發現溫州整個經濟生態都受到了影響。
在溫州,一家企業接單,眾多企業分工完成各道工序,一環扣一環形成集群產業,造就著名的“小狗經濟”。但是,因為沉溺“殺價”,“小狗”們正面臨相互脫節的危機。
溫州騰旭公司老總徐云旭,近幾年開始直接從外商接訂單,把一些工序分包給下游40余家配套小企業。但是,這種運作模式,近年連遇暗礁。“外商要求越來越高,而小企業的水洗、繡花等工序技術時時跟不上,”徐云旭說,“生產的衣服在國內賣低價尚可,但是過不了外商的關。”作為溫州市外貿服裝商會副會長的徐抱怨,配套企業技術不過關、不講游戲規則等陋習,已經影響到溫州整個服裝業的國際化進程。
類似的情況,還發生在其他行業。今年9月底在上海舉行的“跨國采購洽談會”上,10多家溫州企業鎩羽而歸,原因就在于缺乏CE、UL、ISO14001等國際認證。“表面看是幾家企業的問題,”溫州一位業內人士說,“深層原因是下游配套企業的能力有限。”
這是溫州正面臨問題。多年來,溫州大量中小企業集群生產,依靠僑商出口,走低價路線,稱雄全球低端市場。但現在,在巨大的國際競爭壓力之下,優秀企業開始努力進入國際中高端市場,而它們背后的一些配套企業,無論從質量、管理還是標準,都跟不上步伐。“整個集群生產有脫節的趨勢,”當地一位學者說,“這是最堪憂慮的問題。”
對此,一些企業開始“收”,收回大量外包的工序,擴大企業規模自己生產。然而,有人發問,眾多企業通過市場化交易實現分工、降低成本的“溫州優勢”,是否會因此削弱?一些企業則“放”,搖身變成虛擬企業,全部工序外包,全部精力監督配套企業。同樣,也有人發問,虛擬企業的資源整合能力,是否足夠應對市場的風險?行業協會統一行業標準、加強企業培訓,則是另一條路徑。但目前,企業依舊在“殺價”聲中爭吵,行業協會的力量并未完全彰顯。
“產業集群終究要提升的,但需要時間。”馬津龍說。
記者手記:突圍之路
價格之戰,只是溫州產業“低、散”現狀的一個縮影,而折射出的則是“溫州模式”的內憂外患。
內憂,是能源土地的緊缺之憂;外患,是國際市場的貿易壁壘之患。時至今日,依靠低散產業結構“發家”和粗放型增長拉動的溫州,在原先的道路上每邁出一步,都顯得從未有過的艱難。而所有矛盾,最終都可以歸結到“自主創新能力”的不足。缺了這“絕活”,溫州一些產品雖然遍布全球,卻不能擺脫“被動挨打”的地位。
于是,溫州年初開始高調招商,希望推動民企嫁接外資,突破舊有的“溫州模式”。溫州人以為,20多年來溫州雖然異軍突起,傲視四方,但弊病在于一直囿于地緣人脈,沒有突破“內源式”發展道路。如今,溫州人想引狼入室、借梯登高,激發自主創新的能力。
這一理念逐漸被溫州民企接受。最近在上海,219家民營企業集體亮相,尋找“洋伙伴”。正泰集團最近和美國通用合作以后,老總南存輝最感慨的是,以前無法想象GE是如何管理全球幾十萬員工的龐大王國,而今終于窺得一斑。業內人士說,從城市經濟發展的角度看,溫州不缺資金,但是資金背后的技術含金量都偏弱,而和外資共舞,學習美元背后管理、技術和創新的資源,則會提升溫州每一塊民間資本的競爭力。
然而,回顧蘇南的歷程,雖然外資的落戶帶來了一定的管理和技術擴散,但是蘇南經濟的“自主創新”能力,并未因此全面提升。相反,蘇南一定程度上卻有“過度依賴外資”的問題。溫州正在“以民引外”,而“民外合璧”是否真正能實現?合作是否能有助提升整體的自主創新能力?這些都是突圍路上溫州面臨的問題。
中國鞋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第一時間與我們聯系,謝謝!也歡迎各企業投稿,投稿請Email至:8888888888@qq.com
我要評論:(已有0條評論,共0人參與)
你好,請你先登錄或者注冊!!!
登錄
注冊
匿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