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部人才報告發布 人才市場存在四大問題
2005-10-11 08:47:34 來源: 中國鞋網 http://www.annualhp.com/
人事部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主編的《2005年中國人才報告?D?D構建和諧社會歷史進程中的人才開發》(黃皮書)日前已出版發行,該報告是我國第一部系統的人才狀況分析報告。記者于10月8日采訪了該報告的負責人、人事部中國人事科學院政策研究室的李建鐘博士。李建鐘表示,從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人才事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是無論是從人才的總量、高級人才的儲備以及人才與經濟結構發展有效配置等問題上仍然存在著不少的問題。
中國人才發展呈現三個主要特點
“人才隊伍總量持續穩定增長;人才的素質逐步提高;人才向第三產業過度集中;人才地域分布仍呈東強西弱態勢,我國人才資源配置正處于歷史性轉折過程中,這是現在我國內地人才發展最主要的特點。”李建鐘介紹。
一、第三產業人才有過度集中的趨勢
報告表明,目前,我國人才產業分布的突出特點是,人才產業結構與國民經濟的產業布局分布形成了鮮明的反差。第一產業、第二產業中專技術人才數量明顯偏低,就業人員的學歷狀況急需改善。從三個產業的產值看,2002年,第一、二、三產業產值分別是15.3%、50.4%、34.3%;從就業人員看,第一、二、三產業就業人員的比例分別是50%、21%、29%,而中專技術人才的比例分別是5%、18%、77%,大專以上的學歷人才比例分別是1.2%、15.2%和83.6%,差異太大。這就意味著第三產業在集中大批人才的同時,人才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明顯低于其他產業,與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和發展制造業大國的目標不相適應。
二、非公有制單位將是接收人才的絕對主力
報告指出,目前,我國的所有制結構和就業結構發生的巨大變化,形成的多種經濟成分并存局面,也帶來我國人才隊伍結構狀況的根本性變化。其突出表現是國有企業職工人數和人才總量自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持續下降。1996年,我國國有單位職工總數(包括公務員)為10949萬人,到2001年,僅為7409萬人,平均每年減少5%以上;國有單位專業技術人員1999年以來減少了130萬,下降4%;黨政人才減少59萬,下降7%;國有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由1998年的262.5萬人,減少到2002年的212.3萬人,2003年又有所回升。與此同時,1994年-2003年,非國有單位職工總數和專業技術人員總量分別增長了29倍和3.4倍;非國有單位職工總數和專業技術人員總量占全國職工總數的比例分別提高了23%和11%,報告預測,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發展,未來非公有制用人單位將會成為我國人才就業的主要方向。
三、專業技術人才分布很不合理
這主要表現在:一、不同所有制單位人才分布不合理。目前,占全國專業技術人才總量的70%以上的專業技術人才主要分布在國有企事業單位。二、產業和行業分布需要調整。例如第三產業內部,科學研究、社會服務、金融管理、房地產、商貿餐飲以及交通運輸等行業的人才比例偏低,這些都需要補充和加強。三、學科或專業分布機構不合理。教育、衛生、經濟、會計等類人員占專業技術人員總數的70%以上,而工程技術專業技術人才僅占總數的18%。在從事研究與發展(R&D)的專業人才中,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術、現代醫藥、環保等類專業人才短缺。
報告認為,雖然中國人才資源配置市場化的進程已展開,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但由于諸多因素的制約,我國人才的市場化程度還不夠高,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戶籍制度的制約。因為現行的戶籍制度,很多畢業的大學生考慮到落實戶口,很多人不愿意到私營企業里找自己合適的工作,尤其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落戶仍然受到嚴格限制,這些都嚴重地制約了人才的跨地域流動,成為影響人才要素市場的重要因素。
二、人事檔案制度改革的滯后。傳統的人事檔案管理制度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不適應之處主要表現在:單一的國有單位人事檔案管理模式不適應多種所有制經濟組織并存的新形勢;現行的“人檔分離,收費管理”的流動人員檔案管理辦法不符合建立統一開放的人才市場的需求;而且傳統人事檔案的采集利用制度也不符合“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的要求。
三、人事制度改革尚未完全到位。但是由于全民所有制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與管理人員的辭退、辭職的暫行規定與公務員辭職、辭退的暫行規定的不完善之處,影響了國家機關與事業單位人員的出口,造成了想出去的人出不去,不勝任的人該走卻走不了的局面,這些都導致了人才市場供需主體難以完全到位,人才市場運行機制不夠健全,市場供求、價格、競爭機制對人才資源配置的調節作用不能充分發揮。
四、人才市場管理體制沒有完全理順。就全國范圍而言,很多地方還沒有建立起人才流動與人才市場活動的執法檢查制度,未對人才流動與人才市場活動實行日常即時性的監督管理,人才市場的就業歧視、職業安全、權益保護問題突出,影響了人才市場的健康發展。
-鏈接
我國人才總量每增長1%,拉動經濟增長1.28%
2010年專業技術人才至少缺1746萬
報告統計分析表明,人才發展與經濟發展有著高度的相關性。從年均增長速度方面考察,1978年至2003年,人才總量的增長速度年均為7.34%,實際經濟總量?穴GDP?雪的增長速度年均為9.38%,經濟增長對人才總量增長的彈性系數為1.28,即人才總量每增長1%,拉動經濟增長1.28%。
“十一五”期間
第二、三產業人才最為短缺
報告預測,到2010年,我國專業技術人才供需缺口為1746萬?D2665萬人,其中第一產業缺口為211.5萬?D224.3萬人,第二產業為1172.8萬?D1266.6萬人,第三產業為3170.7萬?D3421.7萬人,新興產業為414.6萬?D440.8萬人。從學歷人才占就業人員的比例看,與發達國家上世紀90年代中期最低水平(11%左右)相比,差距在2%?D3%之間。與“十五”中期(2003)相比,人才總量缺口為2618萬?D2968萬人,第一、二、三產業和新興產業缺口分別52萬?D64.8萬、352.9萬?D446.7萬、864.5萬?D1115.5萬、86.2萬?D112.4萬?熏學歷人才占就業人員的比例差距為5%?D6%。
“十一五”末
全國技能人才8000萬
總體看,“十一五”期間,我國專業技術人才發展存在總量短缺和結構性短缺的問題。從總量上看,預計到“十一五”末期,全國技能人才總量將達到8000萬人,以技師和高級技師為主的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重將達到5%,其中高級技師120萬人,占1.5%,技師280萬人,占3.5%。每年平均新培養高級技能人才24萬,5年新增120萬,同時培養高級工2000萬、中級工3200萬、初級工2400萬,分別占技能人才的25%、40%和30%。
從結構上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人才短缺問題更為突出,這與我國產業發展戰略有著密切的聯系。今后一段時間,我國工業化和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將明顯增強。(北京娛樂信報/記者鄭江)
相關新聞:
煤炭行業人才缺 專業工程技術人才流失嚴重
我國煤炭行業人才緊缺,尤其是一線采掘工嚴重不足。 有專家認為,大批農民工進入煤炭行業的主要原因是,煤炭行業長期效益差,工資待遇低,專業人才寧可改行也不愿在煤炭行業工作。有的國有大礦十年沒有分配來一個采掘行業的本科生,人才缺乏導致礦工準入門檻大大降低。
“技工荒”背后,是“用工等級制”
最近上海傳出一件新鮮事:當地一家電機學院今年首次招收技工專業本科生。4年后,這首批600名本科“藍領”將走上企業現場操作的第一線。工人與本科學歷“掛上了鉤”,這多少可以破一破當前社會上客觀存在的“用工等級制”。
本站如有轉載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權問題,敬請來信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多謝合作!
中國人才發展呈現三個主要特點
“人才隊伍總量持續穩定增長;人才的素質逐步提高;人才向第三產業過度集中;人才地域分布仍呈東強西弱態勢,我國人才資源配置正處于歷史性轉折過程中,這是現在我國內地人才發展最主要的特點。”李建鐘介紹。
一、第三產業人才有過度集中的趨勢
報告表明,目前,我國人才產業分布的突出特點是,人才產業結構與國民經濟的產業布局分布形成了鮮明的反差。第一產業、第二產業中專技術人才數量明顯偏低,就業人員的學歷狀況急需改善。從三個產業的產值看,2002年,第一、二、三產業產值分別是15.3%、50.4%、34.3%;從就業人員看,第一、二、三產業就業人員的比例分別是50%、21%、29%,而中專技術人才的比例分別是5%、18%、77%,大專以上的學歷人才比例分別是1.2%、15.2%和83.6%,差異太大。這就意味著第三產業在集中大批人才的同時,人才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明顯低于其他產業,與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和發展制造業大國的目標不相適應。
二、非公有制單位將是接收人才的絕對主力
報告指出,目前,我國的所有制結構和就業結構發生的巨大變化,形成的多種經濟成分并存局面,也帶來我國人才隊伍結構狀況的根本性變化。其突出表現是國有企業職工人數和人才總量自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持續下降。1996年,我國國有單位職工總數(包括公務員)為10949萬人,到2001年,僅為7409萬人,平均每年減少5%以上;國有單位專業技術人員1999年以來減少了130萬,下降4%;黨政人才減少59萬,下降7%;國有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由1998年的262.5萬人,減少到2002年的212.3萬人,2003年又有所回升。與此同時,1994年-2003年,非國有單位職工總數和專業技術人員總量分別增長了29倍和3.4倍;非國有單位職工總數和專業技術人員總量占全國職工總數的比例分別提高了23%和11%,報告預測,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發展,未來非公有制用人單位將會成為我國人才就業的主要方向。
三、專業技術人才分布很不合理
這主要表現在:一、不同所有制單位人才分布不合理。目前,占全國專業技術人才總量的70%以上的專業技術人才主要分布在國有企事業單位。二、產業和行業分布需要調整。例如第三產業內部,科學研究、社會服務、金融管理、房地產、商貿餐飲以及交通運輸等行業的人才比例偏低,這些都需要補充和加強。三、學科或專業分布機構不合理。教育、衛生、經濟、會計等類人員占專業技術人員總數的70%以上,而工程技術專業技術人才僅占總數的18%。在從事研究與發展(R&D)的專業人才中,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術、現代醫藥、環保等類專業人才短缺。
報告認為,雖然中國人才資源配置市場化的進程已展開,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但由于諸多因素的制約,我國人才的市場化程度還不夠高,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戶籍制度的制約。因為現行的戶籍制度,很多畢業的大學生考慮到落實戶口,很多人不愿意到私營企業里找自己合適的工作,尤其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落戶仍然受到嚴格限制,這些都嚴重地制約了人才的跨地域流動,成為影響人才要素市場的重要因素。
二、人事檔案制度改革的滯后。傳統的人事檔案管理制度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不適應之處主要表現在:單一的國有單位人事檔案管理模式不適應多種所有制經濟組織并存的新形勢;現行的“人檔分離,收費管理”的流動人員檔案管理辦法不符合建立統一開放的人才市場的需求;而且傳統人事檔案的采集利用制度也不符合“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的要求。
三、人事制度改革尚未完全到位。但是由于全民所有制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與管理人員的辭退、辭職的暫行規定與公務員辭職、辭退的暫行規定的不完善之處,影響了國家機關與事業單位人員的出口,造成了想出去的人出不去,不勝任的人該走卻走不了的局面,這些都導致了人才市場供需主體難以完全到位,人才市場運行機制不夠健全,市場供求、價格、競爭機制對人才資源配置的調節作用不能充分發揮。
四、人才市場管理體制沒有完全理順。就全國范圍而言,很多地方還沒有建立起人才流動與人才市場活動的執法檢查制度,未對人才流動與人才市場活動實行日常即時性的監督管理,人才市場的就業歧視、職業安全、權益保護問題突出,影響了人才市場的健康發展。
-鏈接
我國人才總量每增長1%,拉動經濟增長1.28%
2010年專業技術人才至少缺1746萬
報告統計分析表明,人才發展與經濟發展有著高度的相關性。從年均增長速度方面考察,1978年至2003年,人才總量的增長速度年均為7.34%,實際經濟總量?穴GDP?雪的增長速度年均為9.38%,經濟增長對人才總量增長的彈性系數為1.28,即人才總量每增長1%,拉動經濟增長1.28%。
“十一五”期間
第二、三產業人才最為短缺
報告預測,到2010年,我國專業技術人才供需缺口為1746萬?D2665萬人,其中第一產業缺口為211.5萬?D224.3萬人,第二產業為1172.8萬?D1266.6萬人,第三產業為3170.7萬?D3421.7萬人,新興產業為414.6萬?D440.8萬人。從學歷人才占就業人員的比例看,與發達國家上世紀90年代中期最低水平(11%左右)相比,差距在2%?D3%之間。與“十五”中期(2003)相比,人才總量缺口為2618萬?D2968萬人,第一、二、三產業和新興產業缺口分別52萬?D64.8萬、352.9萬?D446.7萬、864.5萬?D1115.5萬、86.2萬?D112.4萬?熏學歷人才占就業人員的比例差距為5%?D6%。
“十一五”末
全國技能人才8000萬
總體看,“十一五”期間,我國專業技術人才發展存在總量短缺和結構性短缺的問題。從總量上看,預計到“十一五”末期,全國技能人才總量將達到8000萬人,以技師和高級技師為主的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重將達到5%,其中高級技師120萬人,占1.5%,技師280萬人,占3.5%。每年平均新培養高級技能人才24萬,5年新增120萬,同時培養高級工2000萬、中級工3200萬、初級工2400萬,分別占技能人才的25%、40%和30%。
從結構上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人才短缺問題更為突出,這與我國產業發展戰略有著密切的聯系。今后一段時間,我國工業化和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將明顯增強。(北京娛樂信報/記者鄭江)
相關新聞:
煤炭行業人才缺 專業工程技術人才流失嚴重
我國煤炭行業人才緊缺,尤其是一線采掘工嚴重不足。 有專家認為,大批農民工進入煤炭行業的主要原因是,煤炭行業長期效益差,工資待遇低,專業人才寧可改行也不愿在煤炭行業工作。有的國有大礦十年沒有分配來一個采掘行業的本科生,人才缺乏導致礦工準入門檻大大降低。
“技工荒”背后,是“用工等級制”
最近上海傳出一件新鮮事:當地一家電機學院今年首次招收技工專業本科生。4年后,這首批600名本科“藍領”將走上企業現場操作的第一線。工人與本科學歷“掛上了鉤”,這多少可以破一破當前社會上客觀存在的“用工等級制”。
本站如有轉載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權問題,敬請來信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多謝合作!
中國鞋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第一時間與我們聯系,謝謝!也歡迎各企業投稿,投稿請Email至:8888888888@qq.com
我要評論:(已有0條評論,共0人參與)
你好,請你先登錄或者注冊!!!
登錄
注冊
匿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