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飆升,國內鞋廠日子難過
2005-09-15 17:44:15 來源:金羊網 中國鞋網 http://www.annualhp.com/
國際原油價格上漲,皮具開發成本上升了約5%-10%;習慣于“薄利多銷”的國內皮革企業利潤進一步下降,有的皮鞋利潤低至每雙一元;專家提醒企業提高產品附加值應變 。
記者昨日從第二屆中國中小企業博覽會獲悉,由于國際原油價格高企,國內皮革類產品成本出現較大增漲,皮革生產企業利潤進一步攤薄。有關專家表示,“數量”、“價格”一直是中國鞋業皮具出口的兩柄“尚方寶劍”,在這種情況下,企業應避免打價格戰造成惡性競爭。
鞋廠利潤一降再降
9月份正是鞋業生產、銷售旺季,不論是皮包廠家還是鞋廠,在這個時候都在全力推出新品,尋找買家。記者從中博會上了解到,由于油價上漲,廠家利潤被進一步攤薄。
“石油是皮具材料開發必不可少的原材料,由于油價上漲,皮具開發成本上升了約5%-10%。但為了維系買家,廠家的出廠價一般不敢上調。”以外銷為主的寶希亞皮具公司表示,“目前一個國內中等品牌的皮包在國內的售價約在300元—400元左右,而在歐洲,像GUCCI之類的一線國際品牌的皮包售價折合人民幣6000元—7000元,國內鞋業一直在走低附加值的道路,隨著皮具成本的增加,鞋廠的日子恐怕更加難過。”
來自浙江的王先生透露,目前國內市場以豬皮、羊皮為原材料的一般皮鞋,由于市場競爭激烈,利潤普遍趨低,有時甚至達到一雙鞋只有1元-3元利潤的程度。
不僅如此,國外的反傾銷也進一步令國內鞋業生存狀況惡化。中國皮革工業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張淑華表示:“由于今年國際上對中國鞋反傾銷增多,將有部分鞋業產品回流到國內市場,預計國內鞋業還將出現內銷低價競爭的趨勢。”
提高附加值是關鍵
2004年全球鞋類產量約160億雙,中國生產近80億雙,占全球鞋業產量的半壁江山。但令人扼腕嘆息的是,中國是鞋業生產“大國”,而非“強國”。記者從中博會獲悉,1998年中國鞋的出口單價是5.79美元,到2004年,這個數字已經下滑到3.27美元。今年7月,歐盟開始對中國出口的部分皮面皮鞋開始反傾銷調查,涉及金額6.7億美元,中國1200多家企業和上百萬工人受到影響。
中國名牌戰略推進委員會常務副秘書長榮劍英告訴記者,“根據我們的調查,‘品牌’產生的利潤占企業利潤的60%-80%,而作為加工廠的中國,企業的加工費只占企業利潤的10%左右。”針對目前鞋業內“以數量拼質量”的出口方式,廣東鞋業商會會長丘小廣指出,在日益突出的國際貿易壁壘下,廣東作為中國鞋產品制造基地之一,歷史形成的為國際品牌“貼牌”生產、賺取加工費的發展模式的弊端已經顯現。有一定規模的企業應該嘗試打造自主品牌并建立自己的銷售渠道,提高產品附加值。
生產成本增加,中國鞋類企業該考慮摒棄傳統的低價競爭模式了
■記者手記:不妨去收購國際品牌
中國皮革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張淑華指出,中國的制鞋企業往往在發展到5-10億元產值的時候,就不懂得怎么做下去了。其實這時候應該重視的無非兩件事———建立品牌和發展自有技術。并購國際品牌,正是最直接地獲得這兩種核心競爭力的有力手段。張淑華稱,希望10-15年內,中國鞋能在世界上擁有3-5個知名品牌。
“有實力的國內鞋業廠商,完全可以去收購二三流的國際品牌,這是改變中國鞋檔次低、價格低的一條捷徑。”中國皮革和制鞋工業研究院院長楊承杰認為,國外二三線的皮鞋、皮具品牌很多,買一個過來,只要善于包裝,以中國廠家的生產優勢,是有希望打造出幾個國際一線品牌的。這一來,既可以突破海外對中國鞋的壓制,也能夠以最短的時間、最小的代價建立海外營銷網絡,一舉數得。
楊承杰強調,雖然目前已經有一些廠商擁有不小的實力,但并購海外品牌,成敗的關鍵在于是否“直奔主題”。企業應該很明確自己需要這個國際品牌幫助自己得到什么,是銷售資源?還是知名度?此外,要仔細分析自己的資金實力、人才儲備、并購對象實際情況等,謀定而后動。他認為,國內鞋企海外并購,關鍵在于丟掉僅僅靠低成本競爭的習慣性思維,否則,買一個牌子過來,很快就會又做成“地攤牌子”。
中國鞋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第一時間與我們聯系,謝謝!也歡迎各企業投稿,投稿請Email至:8888888888@qq.com
我要評論:(已有0條評論,共0人參與)
你好,請你先登錄或者注冊!!!
登錄
注冊
匿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