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皮具業孕育一場新嬗變
2005-09-12 17:19:08 來源:金羊網 中國鞋網 http://www.annualhp.com/
鞋類、皮具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日常用品,皮革制品業是我國輕工業中重要的傳統產業之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鞋類皮具行業得到了迅速發展,目前產量和出口量穩居世界首位,占全球同類產品總產量的50%以上。中國已成為全球鞋類、皮具生產大國和出口大國。特別是占行業內產量、外銷、企業總數很大比例的民營企業,更是獨樹一幟,在業內創造出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
中國鞋產量占全球半壁江山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鞋類、皮具行業進入了歷史發展的最好時期,尤其是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形成,促使行業呈現持續穩定發展的趨勢。2004年全球鞋類產量約160億雙,中國生產近80億雙,占全球產量一半左右,其中皮面皮鞋約占總產量的35%左右,其余分別為膠鞋、紡織面料鞋和塑料鞋;皮具箱包產量為10.04億個,占全球產量的50%以上。中國也是鞋類產品的最大消費國,其消費量約占全球25%。根據有關專家預測,世界鞋類、皮具消費增長加快,中國鞋類和皮具產品的消費量占世界消費量的比例將持續上升,鞋類消費量在2008年可上升到45%。皮革仍是鞋類生產的主要原料,塑料和紡織材料做面的皮具箱包逐步成為主流。
多個產業集群已形成
我國已形成了多個重要的鞋類皮具生產基地和產業集群,并主要集中在廣東、浙江、福建、四川、山東、河北等地。其中,廣東省是全國最主要的鞋類生產和出口基地。2004年廣東鞋類生產近40億雙,占全國近50%,出口近25億雙,占全國總出口量的44%,其皮鞋和塑料鞋居全國首位,膠鞋、紡織面料鞋居全國前三位。廣東皮具行業更具有開發創新和市場拉動的優勢,2004年廣東的包袋生產量為5.66億個,占全國產量的56%。廣東鞋類、皮具企業主要集中在廣州、深圳、東莞、鶴山、惠東、南海、揭陽、中山等地。浙江省是我國另一個重要的鞋類、皮具生產基地,其皮鞋年產量為6.8億雙,僅次于廣東,居全國第二位,膠鞋產量居全國首位;制鞋企業主要集中在溫州、溫嶺、臺州等地區;2004年浙江省的包袋生產量為2.23億個,皮具、皮衣企業集中在海寧等地區。福建省是全國三大鞋類生產基地之一,并以旅游鞋、運動鞋為主。該省大部分鞋業企業集中在晉江、泉州、石獅等地區;福建省也是我國重要的皮具生產基地。近年來許多省、市的鞋類、皮具產業都有新的發展,如四川省成都市的武侯區、重慶的壁山縣,以生產各式女鞋為主;上海、江蘇、河北、山東的皮鞋、皮具產業成長迅速,都是我國重要的皮革制品生產基地。
專業市場應運而生
伴隨著一些地區鞋類、皮具生產基地的建立和產業集群的形成,鞋類、皮具專業市場應運而生。專業市場的開發和興起,為行業發展及進出口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目前,這一類專業市場遍布全國,如廣州站西路附近鞋業鞋材市場、東莞皮革市場、惠東鞋業市場、溫州鞋業市場、北京大康鞋業市場、福建陳埭鞋業市場、廣州梓元崗皮具批發市場、花都獅嶺皮革皮具市場、深圳華南國際工業原料城皮革皮具市場等等。這些專業批發市場圍繞當地產業發展和市場流通的需要,建立了齊全的鞋類皮具產品、原輔材料、設備的批發銷售網絡,成為行業最為集中的產品展示、信息交流和原輔材料選購的中心。
三資和民營企業唱主角
中國皮革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張淑華不久前向記者介紹說,中國是世界公認的皮具生產大國。從2000年至2004年的5年間,我國皮具企業的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企業數量、銷售收入和利稅總額都不斷增長。目前,我國有近6000家皮具企業,其中生產箱和包袋的企業數量占50%以上。他們以三資企業和民營企業為主體,大中型企業較少。2004年,我國皮具產品出口總值達81.2億美元,同比增長12%。其中,旅行用品及箱包出口62.4億美元,同比增長23%,占皮革制品出口總額的27.3%,僅次于皮鞋行業,居第二位。2004年皮具產品進口總額為1.7億美元,同比增長40%。其中,旅行用品及箱包進口1.1億美元,同比增長80%,在皮革制品進口金額中居第一位。據統計,2004年我國鞋類出口58.8億雙,出口總值146.3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3.5%和12.7%;在鞋類產品出口中,以皮面皮鞋和膠鞋為主,其中皮面皮鞋出口量占鞋類總出口量的20%,出口金額占鞋類總出口額的39%。2004年我國鞋類、皮具產品出口到200多個國家和地區,鞋類出口排前列的國家為美國、歐盟、俄羅斯、日本;皮具箱包類出口排前列的國家和地區為美國、歐盟、香港、日本。
大批知名品牌相繼涌現
中國鞋類皮具行業在長期發展中涌現出大批優秀企業和知名品牌,他們依靠高品質的產品和良好的服務,占據國內市場,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和企業效益,有些企業已將自主品牌輸出到國外,并與國際知名品牌并駕齊驅,增強了民族品牌的國際競爭力。獲得“中國名牌產品”稱號皮鞋類有廣東的“百麗”,江蘇的“森達”,福建的“富貴鳥”,山東的“金猴”,浙江的“奧康”、“紅蜻蜓”、“康奈”等;旅游鞋類有山東的“雙星”,北京的“李寧”,福建的“安踏”、“特步”、“愛樂”、“寰球”等。各省區還有一大批產品獲得國家免檢、國家弛名商標、省名牌、省著名商標等稱號。中國鞋類、皮具業以這些企業為龍頭,帶動全行業提高品牌意識,增強整體素質,擴大國內外的知名度。
技術水平有了很大進步
鞋業皮具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的傳統產業。改革開放初期,我國鞋業皮具業的科技水平還處于相對落后的階段,科技人員短缺現象比較嚴重。經過20多年的發展,我國鞋類、皮具業技術裝備水平和專業設計水平有了很大進步,一批具有接近國際先進水平的鞋類機械和包袋加工機械及高檔五金加工技術相繼研制應用,提高了鞋類、皮具加工生產效率和質量水平;通過運用電子信息技術(如CAD/CAM)等高科技手段,產品設計水平和加工水平得到了飛躍發展,提高了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全行業通過加大對研究和開發的投資,努力培養富有創新意識的各類人才,大力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加強國際間的科技交流,提高全行業綜合素質,從而提高行業及產品的競爭力。
國際競爭帶來新挑戰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國內消費水平的提高,中國的鞋類皮具業仍將有較大的發展潛力,產品生產趨向多品種、個性化、舒適化和實用化。但中國鞋類皮具業又是出口型行業,對外依存度較大,行業面對國際市場,走的是低價擴張、以量取勝的發展道路。由于企業規模不大,缺乏自主品牌,面對國際貿易限制不斷出現的新形勢,逐漸暴露出一些弊端。因此,中國鞋類皮具業必須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提高全行業創新開發能力,提高產品的加工水平和科技含量,廣泛多元化開拓國內外市場;鼓勵企業對外投資,促進行業由產品出口逐步轉向品牌輸出和資本輸出,提升中國鞋類皮具業在世界同行的地位。隨著中國進入WTO的后過渡期,中國鞋類皮具業迎來新的機遇和挑戰,行業的發展將以市場為導向,以創新為動力,調結構、上檔次、創品牌,著重于行業競爭力和整體素質的提高,增強我國鞋類皮具產品在國際市場競爭力,實現全行業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同時,在加速發展的同時,我國皮革行業自身也存在一些不足:個別地區盲目投資,重復建設現象嚴重,皮鞋生產過剩,市場嚴重供大于求;高附加值的產品比重小,品牌的知名度和集中度較差,在國際國內市場的品牌效應仍不突出,專業化水平較低;企業無序競爭加劇,由于競相壓價,我國皮革出口雖然逐年增長,平均出口單價卻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安全生產和環境污染問題需引起高度重視。另外,行業內目前存在的一些熱點問題還需要特別關注:一是制革、毛皮企業的污水治理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是不斷提高的排污標準及嚴格的達標日程表,另一方面是企業難以承受的高額治理費。目前,“以罰代治”的現象極為普遍,“法不責眾”的心理普遍存在,污水治理問題究竟怎樣解決?二是降低生皮、生毛皮、蘭濕皮、酸板皮的進口關稅,對企業、行業、國家的利與弊;三是取消生皮、生毛皮、蘭濕皮出口退稅,對企業、行業、國家的利與弊;四是鞋類產品進口零關稅是機遇還是挑戰?五是歐洲、南非部分國家將于2005年起,對從中國進口的鞋類產品采取相應的限制措施,我們怎樣應對?
新一輪市場洗牌即將拉開序幕
總而言之,中國的鞋業、皮具業不能滿足制造大國的現狀,運動鞋、功能鞋、個性鞋的研發還有很大的空間和市場。種種跡象表明,看似平靜的中國鞋業市場正在孕育一場新的嬗變,新一輪的市場洗牌即將拉開序幕。業內專家指出,這一場嬗變的立足點包括三個層面:國際化戰略思考、產業鏈整合和營銷模式的創新。著眼皮革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中國不僅是世界皮革加工中心及銷售中心,也將成為世界最大的皮革科技、人才、展覽、專業媒體、中介組織的市場。從國內外皮革行業發展的態勢看,中國皮革工業發展空間廣闊。
中國鞋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第一時間與我們聯系,謝謝!也歡迎各企業投稿,投稿請Email至:8888888888@qq.com
- 上一篇:皮革大軍集群沖鋒
- 下一篇:零售連鎖數智化啟程 指標平臺+智能分析重塑業務洞察力
我要評論:(已有0條評論,共0人參與)
你好,請你先登錄或者注冊!!!
登錄
注冊
匿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