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不要實習生?大學生初嘗求職苦澀
2005-08-31 09:16:14 來源: 中國鞋網 http://www.annualhp.com/
[現場]:找兼職到底有多難?
調查中,很多大學生都反映找兼職不容易。實際情況又如何呢?記者以大學生的身份前往職場,親自體驗找兼職的困難。
北京路難覓暑期工
兩年前,記者為覓得一份服裝店銷售人員的兼職工作,曾走遍北京路店鋪。大部分商鋪都表示不聘兼職,記者只好空手而回。昨天,記者再走北京路,發現情況依然沒變。
整條北京路,商鋪密布,只有兩間店鋪有意聘請兼職或暑期工。佐丹奴、班尼路等大型服裝專賣店則表示只會聘請全職銷售人員。一家專賣店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聘請銷售人員的時薪是4元,每天要工作10小時。
超市酒店也不要
記者來到天河廣利路,去開張不到一周的一家超市碰碰運氣。進入經理辦公室,找到負責人,待說明來意,那位負責人很快回應:“我們這里不考慮兼職和暑期工,只招收能長期工作的。”不管如何說,他們始終守住規定不放,記者無功而返。
從超市出來,途經附近一家酒店正招聘服務員,記者打算試一下。找到負責人后,他首先問有沒有相關工作經驗,記者老實回答“沒有”;他又問是哪里人,得知會說粵語之后,他又稱必須有工作經驗。記者以做服務員不需要太多專業技能為理由,再次爭取機會,他考慮了一下,提出邀記者到旁邊的會議室談。眼看事情漸漸談攏,記者問這份工最短需要做多久,等對方明白原來記者想找兼職,之前的一切努力全部化為烏有。
中介服務無信息
記者又來到南方人才市場和廣東省人才服務中心尋找兼職的信息,但那里發布的信息都是關于就業的,幾乎沒有兼職或者實習的信息。
南方人才市場門口,很多人在派發找工作的傳單。傳單上的工作類型五花八門,當記者問有無兼職時,他們均表示有,但當記者追問費用時,他們告知登記就要收取一百元中介費。
在攜程人才中介處,記者再次詢問有沒有兼職信息,接待員一聽“兼職”就問“是不是到九月份就不做了?”有了前面的教訓,記者就稱可以做兩三個月的。他說“那行,現在就可以幫你聯系單位,成功之后收一百元中介費。如果只是暑期或者周末才來做,就不能介紹了。”了解情況之后,記者以需要再考慮一下為由離開了。
基本無兼職機會
據記者觀察,不少用人單位都對“兼職”或“暑期工”這類詞諱莫如深。有些崗位如電話接線生、服務員等等,進入的門檻很低,卻很少考慮“兼職”。有的中介機構表示,許多人成功應聘后只做兩三個月就辭職,這與暑期工這樣的短期兼職并沒有很大差別。采訪中一些正在兼職的學生透露,他們應聘的是全職崗位,但面試時并不表明是兼職,到開學的時候再辭去工作。
[調查]:學生兼職熱市場需求冷
連續一周來,本報記者走訪廣州各高校,對在校大學生進行了一次小型調查。結果顯示:超過70%的大學生做過兼職,還有20%的大學生目前正在做,但在暑期找兼職工作相當困難。
調查表明,50%的大學生做暑期兼職是為了補貼學雜費;40%的學生做暑期兼職是為就業做準備,這部分學生做兼職往往帶有實習性質,他們看中的是積累經驗,對于報酬不是很在乎。超過50%的大學生認為所找的兼職工作比預想的差,兼職收入比預期的少,大部分兼職日收入在50元左右。還有學生認為兼職不能學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調查顯示,大學生兼職的單位多為個體和私企,黨政機關、國企和外企大多不愿聘用短期工作的學生。某著名外資石油公司的經理告訴記者,他們公司有規定不聘用暑期工或兼職學生。
獲得兼職信息的渠道單一,也是困擾大學生的問題。在未從事過兼職的受訪學生中,有兼職實踐想法的占三分之二,但一直苦于沒有機會。廣州今年已舉辦了兩次主要面向在校大學生的兼職招聘會,先后提供了1萬個崗位,但仍遠遠滿足不了眾多學生的需求。
調查顯示,獲得兼職機會的學生,一半以上是熟人介紹。另有網友透露,許多企業不是不請兼職或暑期工,而是因為有限的兼職崗位早已讓熟人介紹的人填滿。
[訪談]:為什么不愿接收實習生?
暑假過半,許多學生都有撒網式投放簡歷求聘兼職的經歷。他們不知道哪里需要實習生,而很多單位完全沒有招收實習生的考慮,現實注定多數求聘愿望會落空。
針對上述情況,廣州市南方人才市場交流部楊部長有如下看法:
要學會接人待物
楊部長認為,相對于畢業生,實習生不太被企業接納。“我們這里每天平均有上千企業來招聘,招實習生的屈指可數。”他說,現在就是應屆的畢業生也不太受歡迎。每年企業真正愿招的應屆生只有最優秀的20%,剩下的基本上都要過兩年才可以定下來。
他認為,首先,學生要從自己身上要找原因,很多實習生連待人接物都不懂,業務上又有很多事情要教,高端的做不來,低端的又不愿做,結果就是高不成低不就。
實習要“管”住嘴巴
忠誠度也是實習生的問題。他說,很多人實習只是為見識一下社會,那有什么責任可言呢?做好了皆大歡喜,做不好是扣他工資還是罵他一頓呢?長期員工就不一樣了,他們有經濟壓力,做不好就可能養不起家,做起事來都會認真很多。
實習生的索取欲望太強了,從來不去想我可以為企業做什么,就會想企業要給我什么,這種心態本來就不正確。
還有一點就是實習生要管住自己的嘴巴,不要到處講自己實習的企業如何如何。企業肯定不喜歡你把他們的運作說出去,不要說是壞話,就是好話他也未必喜歡你說,一個不小心就可能會泄露商業秘密。
企業沒義務收實習生
楊部長說,學校的人才培養有問題。“企業在收了大學生之后常會問:他們在大學究竟學了些什么?怎么什么都不會?”
他認為大學和企業的溝通遠遠不夠,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不強。
從另一方面說,企業不收實習生無可厚非。“企業不是學校,企業需要可以創造效益的人才,最好能減少培訓環節。能夠有實習生培訓項目的都是很有實力的大企業,一般的企業負擔不起這種成本。學生摔幾次跤就自然會明白時世艱難。企業不是慈善機構,它們沒有培養人才的義務。”
自由發言
走馬觀花錦衣玉食 社會實踐變旅游度假
暑假期間,各高校的大學生們紛紛走出校園,參加暑期社會實踐活動。這本該是讓他們認識國情、奉獻社會、培養品格的好機會。然而,一股不正之風也趁機刮起。
我的一位朋友,參加了一個暑期實踐團,前往中部某地級市調研。后來得知,除了往返的車旅費由接待方承擔外,實踐團在該市調研期間的所有花費也都由對方負責。在這五個工作日的時間里,他們住在當地一家四星級賓館,一個人住一個標準間。每頓雞鴨魚肉肯定不缺,還有些山珍海味,每餐桌上的食物連一半都吃不完。相關的接待部門還專門為他們配備了一輛中巴,作為交通工具。
所謂的實踐活動,就是到當地一些效益較好、知名度較高的廠礦企業參觀,由于時間的限制,參觀也只能是走馬觀花。當然接待方也沒有忘了在有限的時間內,帶領他們免費游覽當地的一些主要旅游景點,在臨別前還向每位團員贈送了精美的紀念品。而最后他們只要交一份簡單的調查報告作為實踐“成果”。
這哪里還是社會實踐?完全是一次免費度假!是打著冠冕堂皇的幌子的赤裸裸的腐敗行為!而這一現象并非只是個案和特例,一些大學生社會實踐團都會遇到類似的情形。我們有必要反思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運作機制的不足,并盡快拿出改革措施。
希望各界能正確認識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同時,大學生們也要加強自律,堅決抵制任何玷污社會實踐公益性的行為。
本站如有轉載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權問題,敬請來信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多謝合作!
中國鞋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第一時間與我們聯系,謝謝!也歡迎各企業投稿,投稿請Email至:8888888888@qq.com
- 上一篇:怎樣在小組面試中勝出?
- 下一篇:2024年度中國皮革行業十佳設計師揭曉
我要評論:(已有0條評論,共0人參與)
你好,請你先登錄或者注冊!!!
登錄
注冊
匿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