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形勢][泉州] 東方“麥加”的生存祈愿
2005-08-24 10:23:13 來源: 中國鞋網 http://www.annualhp.com/
媽祖文化絢麗而獨特,莆田湄洲島是海內外炎黃兒女共同景仰的媽祖文化發源地,島上的媽祖廟更被贊譽為東方“麥加”。據統計,全世界現有媽祖宮廟近5000座,近2億人信仰媽祖。媽祖文化吸引了海內外大批信眾前來莆田觀光旅游、進香朝拜、投資創業,特別是臺灣同胞。每年到湄洲島的臺灣游客超過10萬人,莆田全市現有外資企業中,臺資企業占40%以上。
媽祖,以其獨特、豐富的文化內涵及精神信仰深深牽系著海峽兩岸同胞的心,近年來日益成為祖國大陸與臺灣開展經貿合作、文化交流及人員往來的“綠色通道”。然而,莆田建設所需的資本,其召喚的主力并非來自港臺資本、外國資本。莆田人提出的口號是“民資回歸”。
在夾縫中奮爭
有一種說法稱,莆田人很“精”,他們在北京、上海、天津、無錫、南京五大城市經商的人達數十萬,在北京的民間游資就在200億元以上,在莆田的民營企業也有3萬多家。但是令莆田人感到尷尬的是,擁有如此雄厚的實力,卻“造”不出一批享譽全國的知名品牌。
莆田民企只能在泉州和溫州的夾擊下“茍且偷生”,現狀的窘迫使得不安分的莆田人開始“發力”,尋求品牌突圍。
現狀:為他人做嫁衣
走在莆田市區最繁華的步行街上,隨處可見“安踏”、“特步”、“李寧”等外來品牌專賣店在此“生根發芽”。如今不少莆田人開始提出質疑:“難道我們偌大的莆田竟沒有‘造牌’能力?”
莆田市工商局向記者提供了一份數據:截至2004年,莆田市共有非公有制經濟組織37112家,但僅獲得國家馳名商標1件,獲福建省著名商標僅21件。莆田市工商局的有關負責人稱,如此懸殊的對比正反映了目前莆田市民營企業發展的困境。
如此窘境的癥結何在?莆田市工商聯的有關負責人介紹,改革開放以來,莆田市的民營企業如雨后春筍般迅速發展起來,但這些民營企業以中小型居多,其中許多企業的經營者認為樹立品牌是以后的事情,當務之急是把銷售搞上去,盡快見效益。所以大多數的民營企業都選擇了加工、貼牌生產的經營方式。由于不愁銷售,沒有庫存壓力,可實現企業的低成本擴張等諸多有利因素,“貼牌生產”對莆田的中小型民營企業有著極強的誘惑力。
在泉州和溫州鞋企強大的施壓下,莆田鞋業只能給人做“雜工”。據莆田鞋業協會透露,莆田市現有制鞋企業300多家,其中產值超億元的制鞋企業16家,超500萬元的制鞋企業96家,年產值達50多個億。
然而,如此龐大的制鞋產業基地,一直以來卻采用來料加工、貼牌生產、模仿為主的生產模式。相比之下,與莆田相鄰的泉州鞋業在通過原始積累后,于上世紀90年代逐步向品牌化過渡。“安踏”、“特步”等企業開始自己掌握銷售渠道并進行品牌建設,將原有的生產力轉化為品牌經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如今泉州的運動鞋、旅游鞋產量已占全國四分之一強,占世界五分之一強。而莆田鞋企卻一直為他人做“嫁衣”,他們的造牌運動在夾縫中求生存。
癥結:內外“摧殘”
當夜幕降臨時,在莆田文獻路上的一些零散商販們便活躍了起來,他們把“阿迪達斯”、“耐克”等國際名牌運動鞋在地攤上擺開銷售,有的一雙只要百來塊錢。當地人告訴記者,城郊的一些家庭作坊成了國際名牌的“地下加工廠”,買來原材料,全家老少一齊上陣,幾箱“阿迪達斯”就“出爐”了。
民營企業造“牌”艱難不僅僅只是因為假冒偽劣產品的橫行。莆田工商聯的負責人指出,目前,莆田各級政府對民營企業爭創品牌的扶持力度不夠,民企“供血不足”,使得將要“出爐”的牌子被扼殺在萌芽之中。
該負責人介紹,近幾年來,莆田市出臺了不少有關鼓勵個私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也成立了實施名牌戰略推進工作領導小組,對名牌產品走出國門、調整產業結構、品牌宣傳、知識產權保護、企業增資擴股等都予以大力支持。但在具體的優惠政策上卻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不少優惠政策是照搬上級條文,未從本地實際出發,難以真正落到實處;許多政策制定出來后,成了花瓶擺設,無人抓落實。一些地方為了本地一時的經濟利益而放松對假冒、偽劣產品的打擊,這些都嚴重挫傷了民營企業爭創品牌的積極性。
對策:品牌“突圍”
莆田民企如何才能從“丑小鴨”變成“白天鵝”?
莆田市工商聯負責人指出,政府有責任加大扶持力度,幫助企業樹立品牌意識,實施品牌戰略,引進、吸收一批先進的技術成果,鼓勵民營企業創新、開發科技含量高的拳頭產品,提高市場占有率。同時組織各種形式的產品展銷會、訂貨會等,把產品推向國內外市場。
除了政府及社會各界的扶持與幫助,企業自身的觀念轉變也至關重要。無論企業大小,都應當樹立品牌意識,小企業也需要做品牌。小企業若是忽略品牌建設,將會給企業的成長帶來許多危害。一味依賴“貼牌生產”就會造成產品研發滯后,生產經營和市場開拓受制于人等一系列問題,不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
光靠外因遠遠不夠,企業還得自練“內功”,企業的品牌意識應當體現在對品牌的培養與保護上。
出招:重獎本地名牌
為鼓勵民企造“名牌”,去年來,莆田花400余萬元重獎名牌企業。據了解,莆田市大力實施名牌戰略,并于去年制定了獎勵政策,規定對獲得中國名牌企業、中國馳名商標的企業給予100萬元的重獎。在名牌戰略推動下,“莆田制造”產品———“才子”牌襯衫、“東南香”牌大米獲評2004年度中國名牌產品,“才子”商標還榮獲中國馳名商標稱號,實現了莆田中國名牌產品零的突破。
據介紹,莆田分別向榮獲中國名牌產品、中國馳名商標、國家免檢產品、福建省名牌產品、福建省著名商標的有關企業,給予總計405萬元的獎勵。
建設莆田:
“民資回歸”
莆田,北接福州,南倚泉州,但跟這兩個兄弟城市相比,莆田的經濟顯得有點捉襟見肘。
上月下旬,莆田市在南京舉行了投資項目推介會,這個推介會吸引了300多位在南京的莆田籍企業家,并簽下了46個項目,總投資達38.05億元。而這只是從2003年秋起至今莆田市“吸引民資回歸”工程的一個縮影。
在泉州、溫州等地的企業紛紛向外擴張進行資本再投資的同時,莆田卻提出了一項經濟發展新工程:“民資回歸”,這里的民資包括國內民間和僑港臺資外資。保守估計,有將近300億元的在外創業產值。2003年,莆田通過聯誼、招商等活動共簽約項目404個,總投資額200多億元人民幣,正是這些民資的大量回歸給莆田的經濟騰飛打了一針強心劑。
記者從莆田市工商聯了解到,目前在全國各地經商辦企業的莆田人已達50萬,占莆田總人口300多萬的1/6,其中就有大批優秀的經營管理人才,“他們當中不少人都是從很小的企業做起,經歷了千辛萬苦,才事業有成的。”
據不完全統計,莆田在外人才隊伍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有5000多名,兩院院士12人。莆田商人在全國各地創辦企業2萬多家,其中年產值(貿易額)在500萬元以上的約3000多家,超億元的約30多家。
“親情牌”成為莆田如今迎接鄉親返鄉投資的主打拳,莆田市委書記袁錦貴就此問題曾分析說,莆田通過促進親情互動,進一步激發在外鄉親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熱情,在全國主要城市成立了開發湄洲灣協會分會,加強鄉親之間及在外鄉親與家鄉之間的聯絡。針對這些在外鄉親資本雄厚和創業經驗豐富的特點,主動出擊推介項目,到北京、上海、廣東、成都、重慶、沈陽等地看望莆田籍民營企業家,召開座談會,介紹家鄉的優惠政策、發展情況,推介招商項目。
據袁錦貴介紹,莆田還到新加坡、印尼等地訪問華僑,與海外莆田籍鄉親社團進行了廣泛接觸和溝通聯誼,推介莆田的投資環境,介紹鄉情,增進鄉誼,吸引旅港鄉親回鄉投資興業。
中國鞋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第一時間與我們聯系,謝謝!也歡迎各企業投稿,投稿請Email至:8888888888@qq.com
我要評論:(已有0條評論,共0人參與)
你好,請你先登錄或者注冊!!!
登錄
注冊
匿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