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走出去難題三大鞋業品牌兀自求解
2005-08-18 10:50:54 來源:中國工業報 中國鞋網 http://www.annualhp.com/
圍繞本土皮鞋品牌所鋪設的棋局似乎越來越有嚼頭了。
沒有此起彼伏的口水戰,也沒有攪和出那么多恩恩怨怨,但國內皮鞋市場的整體格局卻有如已封疆拜侯一般,各大品牌之間彼此儼然一副相安無事的樣子。
我們所熟悉的游戲規則是:慘烈的戰爭之后才能換來一段時間的太平盛世。因此,本土著名皮鞋品牌之間這場正在悄然進行的"含蓄"的戰爭,不禁讓見慣了"酣戰"的媒體大呼過癮。
毫無疑問,森達、康奈和奧康這三大品牌堪稱中國本土皮鞋品牌的第一梯隊。但這三者之間究竟如何排座次,中國制鞋業的眾多專家對此都是諱莫如深。
"這三大品牌各有特色,從整體上來看,很難簡單地說誰更好或者誰最好。"中國皮革協會副秘書長李玉中的這句話最具典型意義。
然而,就在這整盤棋并不明朗化的時候,三大品牌卻不約而同地開始將一部分工作重心放在了國際化的問題上,尋求中國鞋業走出去的最佳途徑。
在中國市場未見明顯高下的情況下,新一輪的競爭開始在一個全新的戰場上演。這是否意味著在國內溫情脈脈地打了多年持久戰的各大品牌開始寄希望于在國際市場上來一場痛快淋漓的較量?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話,那么此一役,意義非同小可。
奧康:渠道的力量
可以說,奧康從最開始被大眾熟知的時候,就給人們以"渠道革新者"的鮮明印記。
借助良好的渠道掌控能力和多樣化的營銷手段,奧康很快在鞋業打出了一片屬于自己的天空。
無論是批發還是聯營,無論是連鎖專賣還是多品牌經營的"名品空間",王振韜的市場意識的確高人一籌。
這幾年,王振韜及其團隊的策劃意識也讓奧康格外吸引大眾的目光。奧康與意大利著名品牌GEOX"雙向借道"的合作方式被眾多專家與學者追捧。根據協議,GEOX在亞洲的銷售網絡將由奧康集團負責組建,而奧康將借用GEOX在全球50多個國家的營銷網點來銷售奧康的產品。此外,自2004年6月底開始,GEOX將不斷根據需要把一些訂單交由奧康集團生產。
這次合作繼而被媒體稱為是世界鞋都與中國鞋都的第一次親密握手。奧康一時之間風頭占盡。
某高校一位教授甚至認為GEOX與奧康涵蓋產品開發、生產、銷售三方面的合作方式開辟了中外企業合作的第三種模式。
"我們合作的意圖很明確,從負責GEOX品牌在中國的推廣到共建全球最大的生產基地,再到我們彼此產品開發設計的資源共享,這個前景是很樂觀的。"王振韜不止一次向記者說類似的話語,其間的喜悅與自信不言而喻。
康奈:三多三少
康奈國外的發展與其國內的發展(其在國內有2300多家專賣店)可以說是一脈相承的,帶有很明顯的連鎖專賣情結。
2001年1月,在時尚之都法國巴黎,康奈第一家國外專賣店開業,康奈在國際市場邁開的第一步果敢而大氣。
盡管誰都明白,在國外尤其是法國巴黎這樣的大都市,開一個專賣店成本是比較大的,相對而言也就要承擔比較大的風險。但康奈集團總裁鄭秀康有自己的一套思路:康奈要進軍國際市場就要打自己的品牌,要以中高檔產品的形象走進國際市場,要建立能很好掌控的營銷網絡。
在這樣一個指導思想下,康奈在國外邁的每一步都異常穩重。"我們康奈已經在歐美開了90多家專賣店,并預備在未來五年內,在海外開設1000到2000家專賣店;此外,康奈產品在海外專賣店的平均零售價達到60美元,這是比較高的。至于渠道方面,我們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就逐步主動推出批發渠道,在國外也一樣,我們通過在海外設立專賣店來編織全球營銷網絡,我們對于自己專賣店的管理都是比較順暢的。"鄭秀康對記者簡單盤點了一下近幾年的成績。
2004年,經過SATRA(英國國際鞋類技術中心)的嚴格考察,康奈作為國內皮鞋行業惟一的會員公司,加入了這個匯集眾多國際知名品牌的最大的世界鞋類研究組織,不僅得以掌握國際最新的鞋類技術信息,還為進入歐美市場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據稱,此舉被龍永圖譽為"開辟了破解國際貿易壁壘的第四條道路。"
此外,康奈還投資1000萬元與SATRA合作建立了符合國際標準的鞋類實驗室,并積極參與國際相關標準的制定。為了進一步加快自己的步伐,康奈還積極尋求海外的合作伙伴,據集團副總經理周津淼透露,目前企業正在與法國、意大利等幾個企業就一些項目進行深入洽談,并已和歐盟幾家鞋廠達成了合作意向,欲在當地收購品牌和投資辦廠。
2005年,歐盟針對中國鞋業的反傾銷調查日趨嚴重,這讓中國制鞋企業面臨一個很大的挑戰。鄭秀康認為,目前這樣一個狀態下,企業必須把握好三多三少,才能更好地實施自己的全球化戰略:多一些主動,少一些埋怨;多一些品牌,少一些數量;多一些和諧,少一些摩擦。
其實,近幾年來,康奈一直奉行的就是這些思想,在出口中始終把品牌輸出擺在了首位,并主動融入國際貿易的游戲規則當中,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紛爭,為自己的國際化發展掃平了不少障礙。
森達:全要素的國際化
如果說其他兩家企業都有所偏重,重點突出的話,那么森達的國際化,更多的體現在一個"全"字。
追求大哥風范的森達一直對自己的要求格外嚴格。
"無論在資本、品牌、產品、人才還是市場等各個方面,我們老總朱相桂都要做到最佳狀態。"森達的員工對記者說道。
森達的技術與規模自不必說,業內都有公論。這一點讓森達有更充足的理由和自信踏進國際市場。當然,先天的優勢并沒有讓森達在國際化的過程中忽視很多細節。無論是在意大利建設計中心還是在歐洲開專賣店,森達并沒有瞻前顧后。這些相對高成本的運作曾在企業內外引起了很大的爭議,但事實證明,這些都為打造森達品牌添力不少。此外,森達人向來津津樂道的就是意大利三家知名企業都曾為森達貼牌加工生產產品,該產品隨后被銷往多個國家。
作為中國鞋業的老品牌,森達的人力資源等基礎條件是極其豐富的。業內人士都知道森達有很多個精通多國語言的職業經理人,這些精英為森達邁出國際化的道路加分不少。
2004年9月底,森達與英國著名品牌CLARKS簽訂了分銷協議,這對于建立全球鞋業技術聯盟,分享信息與資源都有很大的便利。此外,還能嫁接國際現代的營銷理念與流程,提升自身品牌。
中國鞋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第一時間與我們聯系,謝謝!也歡迎各企業投稿,投稿請Email至:8888888888@qq.com
我要評論:(已有0條評論,共0人參與)
你好,請你先登錄或者注冊!!!
登錄
注冊
匿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