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蝗蟲采訪手記
2005-08-05 14:13:03 來源: 中國企業家 中國鞋網 http://www.annualhp.com/
六月底的溫州,暑熱難當。在工業園,開發區,村落里,處處可聞叮叮當當的敲打聲。
在康奈公司某個巨大的制鞋車間里,記者問流水線上的一位女工:“星期天休不休息?”她說:“星期天不加班。”她看上去只有十七八歲,負責刷膠粘接。她說這道工序最多時一天要重復兩千次。
東藝公司的生產車間門口貼著佩雷斯(PAYLESS)委托代工的標準,對用工制度、勞動條件等有詳細規定。東藝的生產會議室里貼著白紙黑字的標語:有停頓就是動機不深,有抗拒就是害怕改變,有埋怨就是情緒干擾,有害怕就是準備太少,有問題就是學習不夠,有困難就是能力不足。它們的對面,是寫滿代工交貨日期的寫字板。
王建平說:“過去幾年,哈杉接客戶的訂單,承諾70天到80天交貨,有時甚至拒絕客戶,我們認為這是管理上的無能。現在,老的款式是15天,新的35天,說明我們對工廠的管理是有效的,執行力是到位的。”
王振滔在生產動員會上問員工一分鐘可以拍多少次巴掌,最大膽的估計80次。王現場計時,讓員工拍巴掌,結果最多的拍了175次。王振滔以此來說服員工把產量(小組)從原來的每天400雙提高到800雙是完全有可能的。
這一切都是為了做不完的訂單。
很大程度上,溫州鞋業品牌國際化的夢想還停留在代工階段。
在快步穿越生產車間前往會議室的路上,康奈老總鄭秀康對記者說:“比起收購國外企業來,代工是比較好的一種選擇,不用負擔對方員工的各種費用。”
鄭萊莉說,低于10美元的代工康奈不做。
從一個隱藏在村落里的名叫“螳螂”的鞋廠身上,可以看到奧康等企業早年間的影子。恰好,“螳螂”的總經理王龍樞與王振滔同村,奧康起家時的廠房離“螳螂”不遠。這是一個一百多人、年銷售額不足千萬元的小廠,已有10年歷史,生產70元到80元的皮鞋,時時面臨著招工難、品牌被仿冒等困境。就是這樣一個小廠,也有部分鞋出口到俄羅斯。
王振滔說:“溫州制鞋企業以每年10%的幅度在縮減。” 陳國榮說,最近他的幾個同行朋友都不干了——不賺錢,不如把廠房租出去收租金。陳正在盤算收購幾家當地的鞋企來為自己代工。
溫州制鞋業內部對國際化的理解差異很大。有人認為單純的產品輸出并不是國際化,反對者則說國際化必須從低端做起。有人對康奈五年內開2000家專賣店表示懷疑,有人則說現在最好別開國際專賣店:批發已經可以了,你再把零售搶了,這等于火上澆油。
在奧康展示廳的入門處可以看到王振滔的語錄:我最大的愿望,就是退休后到世界各地去走一走,在世界各大城市里都能看到奧康皮鞋的專賣店。那將是我最浪漫的事。
中國鞋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第一時間與我們聯系,謝謝!也歡迎各企業投稿,投稿請Email至:8888888888@qq.com
我要評論:(已有0條評論,共0人參與)
你好,請你先登錄或者注冊!!!
登錄
注冊
匿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