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把利箭刺向溫州制鞋業,溫州400億元鞋業大舉外遷
2005-07-25 16:45:22 來源: 中國鞋網 http://www.annualhp.com/
第一 過高的增長速度加劇了資源的瓶頸制約。以電力而論,據統計,僅2004年上半年,浙江由于拉閘限電而少用電量為48.2億千瓦時,同比減少用電量140。據浙江省企業調查隊對杭州、溫州和湖州市187家規模以上的工業、建筑業和流通企業的調查,2003年以來電力等能源、原材料緊缺對企業的生產經營已產生較大影響,其中有40.1%的企業認為影響非常大,52.4%企業認為影響大,僅有7.5%的企業選擇“影響不大”。電荒給制鞋行業帶來了巨大的損失。電力緊缺成為目前影響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主要問題,成了這個經濟強省當前面臨的最大尷尬,“買電”甚至已成為當前浙江省政府和省電力局目前最重要的一項工作。
從去年6月底以來,浙江省的“電荒”沒有一天讓浙江省政府有關領導和有關部門安穩過。這種感覺,民企更是刻骨銘心。人們突然覺得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感到過能源緊缺的難熬。
而溫州無疑是全國最缺電的城市之一, 進入7月,持續晴熱的高溫天氣把溫州市民烤得透不過氣來,空調等生活用電負荷迅速飆升,溫州電網實際用電需求已超過290萬千瓦,最高用電負荷更是創下了歷史新高,達265萬千瓦。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1至6月份溫州市全社會用電量為82.60 億千瓦時,比上年同期增加13.91 億千瓦時,增長20.24%。其中6月份全社會用電量為15.07 億千瓦時,增長17.1%。
據溫州電力部門預計,今年該市電網供電量需求為190億千瓦時,全年電量缺口將達到14億千瓦時。為廣開“電源”,溫州市政府決定拿出6000多萬元用于鼓勵企業自備發電和補貼地方電廠發電。
據新近出臺的《溫州市區工商企業自備發電機管理暫行辦法》規定,凡在市區依法稅務登記,年銷售額在500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年銷售額500萬元以上的商貿零售企業和年銷售額在2000萬元以上的商貿批發企業,自備發電機總容量在300千瓦及以上的用電戶,經核準可由財政予以適當補助。具體辦法為:自備發電機自行發電量每千瓦時補助0.12元;7、8、9月份按表記錄每千瓦時0.15元,補助時間從供電部門裝表簽訂協議發電開始至2005年12月31日。
為讓部分因油價上漲而停產的地方電廠重新啟動,擔負頂峰發電任務,溫州市政府也出臺相關政策,擬撥款3000多萬元,對平陽宏能、蒼南龍發、瑞安華瑞電廠進行補貼。宏能、龍發電廠發電每千瓦時補貼0.15元,華瑞電廠每千瓦時補貼0.02元。另外,溫州化工廠熱電廠每千瓦時也將得到0.10元的補貼。
可見電荒問題成為廣大制鞋企業發展的攔路虎,高懸在企業頭上的一把利劍,因為在他們處于生產旺季的時候,卻沒有電能的支持,造成有的企業被迫停產。
第二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資源,也是最基本的生產要素。因而土地緊缺已成為制約溫州制鞋業持續發展的瓶頸因素;與之并存的,是土地的閑置和浪費。其根源則在于對土地要素的政府壟斷和行政性管制,根本之策是建立統一完整的土地市場機制。
土地荒頻現
溫州市國土資源局用地審批處處長朱劍云自稱是“溫州最忙的人”。他的電話一個接著一個,主題只有一個——土地。
“企業發展要土地,產業升級要土地,招商引資更需要土地?墒诸^根本沒有那么多地!”朱劍云無奈地說。
據朱劍云介紹,溫州歷來是人多地少,“寸土寸金”。2004年宏觀調控后,“土地”更成為制約溫州制鞋業發展的最大“瓶頸”。目前溫州市可用于建設的土地只有55萬畝左右,而全市1999年至2003年五年間共批準建設用地27萬畝。按這樣的速度,十年就會全部用完。
無庸諱言,土地緊缺是溫州的自然稟賦條件。人均耕地僅有3分多一點,據了解,工業用地的日益增長與耕地保護政策之間的矛盾在溫州正變得越來越尖銳。連續三年,溫州市用地指標都不足實際用地需求的1/10。
相對于內地1萬~2萬元/畝的工業用地價格,溫州現在的工業用地100萬元/畝簡直是天價。中小企業征地本來就非常困難,當地政府許諾說等大企業的用地問題解決以后馬上解決中小企業的用地問題,我們中小企業等呀等,誰知道“等”來的還是一個空,還是無法申請到擴張的必需用地。
稀缺”與“閑置”并存
土地緊缺,只是硬幣的一面。與之并存的,是珍貴的土地的閑置和浪費。
樂清市是溫州的一個縣級市,與溫州隔江相望。車行甌江大橋,一進入樂清市轄區,就可以看到偌大一片漂亮的廠房,廠房大多三四層,藍白相間,背靠青山,顯得清潔而寧靜。這就是溫州最大的民營企業正泰集團位于樂清市北白象鎮的“大橋工業區”。置身于廠區前那延綿千米的寬廣綠地,你會覺得是身在公園。
正泰集團宣傳處處長廖毅就在這里辦公。廖的辦公室設在質檢樓三層。辦公室寬敞明亮,很多辦公室還空著。
在溫州乃至在浙江全省,像這樣的“花園式工廠”并不少見。對于企業來說,這自然是實力的象征。綠地就像企業胸前的徽章,顯露出企業的富裕和闊綽。不過,對于人均耕地只有0.35畝的溫州,這實在是太奢華了。
溫州市統計局2005年初專門成立課題組,調查了2423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即年產值在500萬元以上的企業)的用地情況。調查結果顯示,工業園區作為產業積聚的主要基地,不僅土地利用率和產出低下,而且土地浪費嚴重。溫州全市到2004年底共建成10個工業園區,但至今園區內仍有43%的土地沒有開發。工業園區內累計開發土地面積共計39.7平方公里,其中已建成投產面積只有22.8平方公里。園區廠房絕大多數是一層,二層很少,三四層基本沒有。這些廠房占用土地面積超過3萬畝,但建筑面積不足1.5萬畝。
據溫州市統計局調查,從2001年到2003年,溫州全市建設用地總量增長了1.2倍,而GDP僅僅增長48%。溫州市統計局李國洪處長透露:“全市園區的工業集中度只有18%,每畝產值只有147萬元,僅為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平均水平的52.1%。每畝稅收8萬元,僅為全市平均值的三分之二!
調查組還發現,溫州有些企業拿到地后,遲遲不開工,有些甚至兩三年閑置,這種荒地現象在各縣市仍然存在。有些企業千方百計批到土地后,亦非立即建設生產,而是待價而沽,炒買炒賣,牟取暴利。有些企業批地建房的目的就是等待土地漲價,從中賺取差額。
土地政策走在十字路口,是讓市場機制充分發揮作用,還是繼續加強行政管制,這是事關溫州制鞋業的命運和未來的選擇。
第三 就在民工排著隊擁擠在勞動力市場的時候,很多企業卻在為“一工難求”緊皺眉頭。近幾年受大環境的影響,溫州制鞋業出現了技工荒現象,很多人把這種現象描述為“民工不荒技工荒”。
2005年春節還未過時,奧康集團和日泰鞋業公司就在媒體上發布招聘廣告,前者招聘各類人才800多名,后者招聘各類人才60多名。據了解,往年溫州市企業一般都是春節過后才招人,像這樣年前大規模招人實屬罕見。
這次奧康集團招聘的人才有品牌策劃、外貿、市場營銷人員、廣告、鞋樣設計、車包等,26日開始面試,面試合格后就開始系統化的培訓,10-30天的培訓期間發給工資,培訓合格就上崗,錄用后春節還可享受帶薪假期。而日泰鞋業主要面向營銷、企劃、鞋樣設計、財務等高中級人才,一經聘用馬上給予正式員工待遇。
企業為何要不惜血本而提前招工呢?奧康集團人才資源中心總監江興華解釋說,如今人才越來越難招,年內招工一方面可以招到一些比較好的技術工,同時還可以乘一些員工回家的時機,把奧康招聘人才的消息傳到外地,這有利于企業挑選人才,儲備人才。
溫州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培訓處有關負責人針對企業提前招工的現象分析說,如今溫州市每年缺少一大批技術人才,尤其是高中級技術人才,企業提前招聘人才是一種好的嘗試,但要真正留住人才和培養人才,還要改善用工環境。
真正要緩解技工缺口,恐怕還有相當長一段時期。這要求新生代農民工為提高求職競爭力,必須不斷接受培訓,掌握適應產業升級后的勞動技能。否則,兩年前已經在長三角出現的“洋工人來華搶飯碗”現象,就可能大范圍出現。
中國鞋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第一時間與我們聯系,謝謝!也歡迎各企業投稿,投稿請Email至:8888888888@qq.com
我要評論:(已有0條評論,共0人參與)
你好,請你先登錄或者注冊!!!
登錄
注冊
匿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