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發展:皮革工業的惟一選擇
2005-07-21 15:36:49 來源: 中國鞋網 http://www.annualhp.com/
記者近日了解到,近幾年我國生皮進口呈持續增長態勢。去年我國進口生皮12.5億美元,同比增長38%。來自海關的消息,今年前5個月,上海口岸進口生皮共2.8萬噸。其中加工貿易項下進口生皮所占比重近八成,有2.2萬噸之多,同期增長比率達到51%。據介紹,世界皮革工業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向亞洲特別是中國轉移,現在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皮革大國。國家環保總局權威人士在談到我國皮革業未來發展道路時表示,如果不立即調整產業結構,如果不實施跨越式綠色發展,我國皮革業必將付出天文數字的代價。
清潔化生產消化環境成本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表示,21世紀經濟的主旋律是綠色生態經濟。這是世界大勢所迫。誰提前采取綠色戰略,誰就能在未來的競爭格局中占據主動。
在談到生皮進口激增時,潘岳說,發達國家開始向我國大批轉移重污染工業,我們引進的項目雖然比從前有進步,但在資源利用與環境污染方面,比起不斷提高的國際標準,差距反倒越拉越大,陷入"引進-落后-再引進-再落后"的惡性循環。如果不立即調整產業結構,如果不實施跨越式綠色發展,我國必將付出天文數字的代價。他表示,我們此刻正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綠色發展是中國皮革企業最為迫切的選擇。
記者了解到,目前我國制革業排放的廢水已達到每年7000萬噸。一張數百元的生皮制成鞋里皮的利潤僅十幾元,國內部分加工企業能拿到手的加工費甚至不足10元。微薄的利潤背后,卻是巨大的環境成本。
中國皮革協會制革專業委員會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國外生皮加工產業向我國轉移,從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現在已經轉移得差不多了。我國皮革業也并沒有被動地接受這種轉移。近兩年皮革污染治理效果非常突出,很多不規范的小廠被關閉。而1992年聯合國對治污的援助項目也帶動了皮革污染的治理。他說,為使我國皮革工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就必須積極開展清潔化制革的工程研究,盡快實現制革工業清潔化生產。據介紹,世界皮革工業的重心一直在歐洲和北美,尤以德國、意大利和英國的制革技術最為著名。在制革工藝技術方面,國外在專用機器設備及其配套工藝的研制方面有獨到之處,在清潔化制革技術方面的研究起步較早,且已有很多研究成果。
該專家告訴記者,目前皮革協會正在積極爭取取消生皮進口中藍濕皮進口的關稅,因為目前生皮進口產生的污染約70%是藍濕皮以外的生皮造成的。大量進口藍濕皮,將有效遏制皮革加工的污染。
皮革產業結構調整迫在眉睫在全球皮革業的上升階段,產業結構調整的艱巨任務也提到了皮革業的議事日程上。
中國皮革工業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張淑華曾指出,本世紀,我國將迎來皮革業發展的"黃金季節",而現在擺在我國皮革行業面前最迫切的一個問題,就是盡快完成從皮革大國向皮革強國的轉變,使數量主導型向品質、效益型轉變,這樣才能把握好這個"黃金季節"。
專家指出,要想從生產大國轉變為生產強國,我國皮革業必須在加工品質和設計創意上有所突破。
皮革協會制革專業委員會專家告訴記者,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我國皮革業也一直有所突破。現在服裝、鞋面的制革水平已與國際水平相差無幾,而汽車坐墊革和沙發革因技術含量高,越來越受到生產商的重視。除了技術創新,增加品牌含金量也已被提上議事日程。
西北輕工學院常新華教授指出,皮革業是高污染行業,中國皮革業在新世紀中能否持續發展,取決于能否解決其生產過程中和最終的污染問題。很多企業,包括皮革企業依靠節約成本增加利潤是十分有限的,真正能帶來豐厚利潤的是品牌效應。有了品牌就可以走向世界,就有市場,有豐厚的利潤。有了品牌沒有技術可以買技術,品牌不僅是宣傳,從內容上講是要有技術含量,應當樹立大品牌戰略。因此,從"加工中心"轉變為"技術中心"和"品牌中心",將成為我國皮革業所面臨的重中之重。
中國鞋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第一時間與我們聯系,謝謝!也歡迎各企業投稿,投稿請Email至:8888888888@qq.com
我要評論:(已有0條評論,共0人參與)
你好,請你先登錄或者注冊!!!
登錄
注冊
匿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