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焦點:透過現象看本質 中國鞋如何去走歐洲路
2005-07-02 08:31:52 來源:鞋業在線 中國鞋網 http://www.annualhp.com/
中歐紡織品爭端剛剛塵埃落定,一場鞋子大戰又處于一觸即發的狀態了。據中國商務部6月24日宣布,歐盟已經正式知會中方將在月底對中國出口的勞保鞋進行反傾銷立案。對這一戲劇性的發展,德國一家媒體的評論很到位:“歐盟剛剛在衣褲問題上
贏得了一寸,就進而限制中國鞋子的尺碼了。”
反傾銷緣于“民意”
實際上,早在6月15日,歐盟貿易委員曼德爾森便宣布準備向歐盟委員會建議對中國鞋發起反傾銷調查了。這一天,距這位曼德爾森先生上海之行僅僅過了3天。而就在同一天,來自意大利、法國等國的數百名歐洲鞋業生產商和生產工人在歐盟委員會外面高舉“NO CHINESE SHOES”(不要中國鞋)的標語,抗議“如地中海海水般涌來的中國鞋”。
曾幾何時,代表歐盟紡織服裝生產商利益的歐洲紡織服裝組織也曾在歐洲議會相鄰的公園舉行了“NO CHINESE TEXTILES”(不要中國紡織品)的示威,并把100萬個氣球放上天空,象征著100萬個工作崗位將要在中國紡織品的競爭下消失。不久,歐盟對中國產品的“特保調查”便明顯加快了。
在西方的政治制度下,民意力量的展示往往有特殊的效果。曼德爾森先生的提議很快得到歐盟委員會的批準,第一把刀砍向的是貿易金額并不大的兩個稅號的勞保鞋。但業內人士分析說,歐盟此舉試探意味濃厚,下一步很可能是進口量更大的紡織面料鞋和皮鞋。
在中國的入世議定書中,歐盟已經承諾將自今年1月開始取消對中國鞋的所有配額限制。而且,歐盟對中國鞋也沒有如紡織品那般的“特保”大棒可用。因此,反傾銷便成了最順手的武器。
歐盟稱,今年1至4月間,來自中國的紡織面料鞋、皮鞋、拖鞋等6種鞋類產品進口數量和金額分別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81%和433%,單價則下跌了28%。而中國商務部反駁說,此數據存在嚴重錯誤。據中國海關統計,這三個數據應該分別是增加了22.8%、59.5%和30%。
“燒鞋事件”警示
在貿易爭端中,數據固然重要,但政治意愿恐怕更重要。曼德爾森先生一再聲稱自己是個自由貿易主義者,也許他的確如此,但身為歐盟貿易委員的曼德爾森必須對歐盟25個成員國政府和生產商負起“政治責任”。在如今的歐洲,最大的“政治”是什么?是就業!
歐盟的失業率長期徘徊在9%上下,失業讓各國政府背上了沉重的福利負擔。更重要的是,失業選民的選票壓力也讓任何政黨不敢忽視。理解了這個背景,就不難理解:為何服裝和鞋類這些并非歐洲的重要產業,歐盟卻要為之大動干戈。
當然,歐洲各國在這些問題上態度并不一致。如德國,在紡織和鞋類方面結構調整得比較早,比較成功地轉入到價值鏈的上游,因而對中國產品占領中低端市場并不驚慌。但是,法國、意大利和西班牙等一些南歐國家卻行動遲緩,因而直接感受到了中國低價產品的威脅,反彈的力度也就大得多。
讓我們再回到中國鞋。中國鞋業協會的相關數據顯示,2004年,中國一共生產了75.1億雙鞋,幾乎占了世界總產量的60%,這意味著中國為世界上每個人都造了一雙鞋。實際上,中國鞋商對歐盟同業形成的壓力早已有爆發成貿易戰的苗頭,去年9月西班牙東南部城市埃爾切火燒中國鞋店的暴力事件就已經給中國鞋敲響了警鐘。
制鞋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成本要素是杠桿。60年代,世界制鞋業的中心在歐洲,70年代時轉移到了日本、韓國,80年代又到了中國臺灣,90年代又轉移到了中國和越南等一些亞洲國家。中國制鞋業之所以如此朝氣蓬勃,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成本的低廉:在德國,一名鞋業工人每小時的平均工資為12.82美元,而在中國,則只有0.39美元。
著名品牌戰略專家趙昌彪對于中國的廉價鞋能走多遠,早就不無憂慮,曾呼吁中國鞋業經營者放開視野,修煉內功,提高產品的附加值。的確,如果不是憑借低成本和廉價勞動力,亞洲和中國的鞋業很難在國際市場上贏得一席之地。以中國為例,目前國內鞋類中的85%都是中低檔產品,法國每雙皮鞋的平均出口價格在35美元左右,而中國的出口均價則僅僅為5.5美元,其差別可見一斑。但我們也得承認,為了向高端市場進軍,中國鞋廠熱衷于抄襲歐美鞋商的設計,近年來中國鞋商在國際展會成為了重點看防對象,因涉嫌侵犯知識產權而被勒令退場的事件層出不窮。這些都是中國鞋商在國際市場上授予人的把柄,如果中國制鞋企業采取鴕鳥政策依然故我,必將在國際市場上面臨更大的困難。
貿易戰何時休?
據報道,中國方面正在積極組織有關廠家進行應訴。一般而言,歐盟反傾銷調查最長時間為9個月。但專家估計,鑒于事態的緊迫,實際調查時間可能會很短。雖然目前中方提出了與歐方不同的海關統計數據,但幾乎可以肯定的是,歐盟肯定會對某些增長比例過高的中國進口鞋類產品征收懲罰性關稅,以緩解其受到的“政治壓力”。
由于反傾銷是個法律問題,只能由企業出面應訴。中國政府所能做的,一是積極與歐盟進行外交層面的交涉,設法降低損失;二是鼓勵廠家實行行業自律,避免惡性壓價授人以柄的不良競爭。此外,目前國內已有一些專家學者開始呼吁應當對目前這種“過度依賴出口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進行調整,重新審視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關系。
當然,對關心中歐貿易發展的人來說,最為困惑的是中歐貿易爭端何以層出不窮。歐盟真的是在“得寸進尺”嗎?褲子下面,自然是鞋子?那鞋子之后呢?
曼德爾森似乎也有同樣的困惑。他公開表示:“昨天是紡織品,今天是鞋類,明天又會是什么呢?消費類電子產品?汽車?事態朝哪個方向發展?何時才結束?我可不愿意將來以一個反對自由貿易的歐盟貿易委員的形象留在人們的記憶中。”
曼德爾森強調,雖然他對歐洲制造商發出的危困信號不能“在政治上視而不見”,但他警告歐洲的一些政治家不要認為“打開經濟保護傘,這陣經濟颶風總會過去”。他敦促歐洲企業加速它們的重組努力,并“向價值鏈上游轉移”,以對抗價格更低的進口產品。
如此不難明白,如果歐洲企業無法對中國制造業迅速增長的競爭力作出迅速反應,歐盟和中國之間的貿易緊張局面將不斷反復出現。
中國鞋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第一時間與我們聯系,謝謝!也歡迎各企業投稿,投稿請Email至:8888888888@qq.com
我要評論:(已有0條評論,共0人參與)
你好,請你先登錄或者注冊!!!
登錄
注冊
匿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