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歐洲商人害怕中國制造的小鞋子
2005-06-21 14:21:32 來源:全球財經觀察 中國鞋網 http://www.annualhp.com/
當中國商務部長薄熙來和歐盟貿易專員曼德爾森在歷經11小時長考式談判后,終于在6月11日凌晨就中國輸歐紡織品問題達成協議,雙雙擺出典型的外交笑容舉杯相賀時,另一項中歐貿易紛爭已經悄然登場。這個紛爭的主角是中國制造的鞋子。
6月12日,歐盟委員會決定對來自中國的兩種勞保鞋實施反傾銷調查。
6月15日,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制鞋商協會向歐盟提起申請,要求對從中國進口的鞋類產品進行限制。法國、希臘和波蘭等國的制鞋商則對此表示支持。曼德爾森辦公室的女發言人克勞德(Claude Véron-Réville)稱,“正在密切關注有關數據,并考慮相應的措施。”
毋庸置疑,在紡織品之后,又有很多人開始害怕中國制造的小鞋子了。歐洲的“鞋恐慌”
中國鞋對歐洲的沖擊幾年前就已開始。2001年中歐簽訂雙邊協議,對幾種主要的中國鞋出口規定了配額,并按每年10%至15%的增幅增長。
今年1月,歐盟放開了所有的進口限制,中國鞋以空前速度涌入歐盟市場。根據歐盟6月9日公布的調查,2005年1月-4月,6類從中國進口的鞋類平均暴漲了681%,而價格卻下跌了28%。當然中國商務部提供的數字與此大相徑庭:2005年1月至4月,中國對歐盟鞋類產品出口3.3億雙,同比增長3.1%,原受歐盟進口配額限制鞋類出口增長27%,與歐盟的統計數字相差甚遠。
無論是在倫敦、巴黎、羅馬還是阿姆斯特丹和華沙,當你留意一下鞋店櫥窗內標簽上的價格時,你就會明白中國鞋的威力何在:同等質量的中國制旅游鞋和歐洲本地皮鞋,前者只需2到3歐元,后者卻要30歐元。誰更吸引消費者不言而喻。
低價帶來的市場占領令歐洲本土鞋商不寒而栗。驚慌失措的歐洲制鞋商開始覺得自己的飯碗岌岌可危。其中的一些人已經請求歐盟采取反傾銷方案來堵住洶涌而來的中國鞋,迫使中國遵守相應的WTO條款。
這種對“中國制造”的恐懼有時會演變成暴力行為。2004年9月16日發生在西班牙埃爾切市的焚毀中國鞋事件就是最典型的例證。商業低價導致了排外暴力行為。
意大利站在了抵制中國鞋類制品進入歐洲市場的前沿。索阿納(Leonardo Soana) 意大利鞋業制造聯合會的主席表示,“在中國生產的一雙皮鞋的造價為2.4歐元,比去年還降低了10個百分點。這個價格我們甚至連原材料也賣不到。意大利進口的鞋子每雙價格平均在22.18歐元。”他強調,歐盟需要采取對紡織品進口一樣的政治手段。該協會另一名主席斷言,如果中國鞋類進口繼續膨脹,今年內意大利制鞋業的10.1萬個工作機會就會流失4萬個。
“紅燈已經亮起來”,意大利工業部副部長烏爾索(Adolfo Urso)聲稱他已要求曼德爾森進行“緊急干預”以保衛意大利的制鞋業。
意大利的鞋類制造商在過去兩周已經向歐委會發出了200封關于中國鞋在歐洲進行傾銷的投訴信,起訴中國和越南向歐洲市場傾銷皮鞋,砸了意大利皮鞋制造商的飯碗。
就在歐洲大陸對中國鞋類制品喊殺一片的時候,歐洲負責游說活動的零售業團體外國貿易聯合會卻表示,擁有大型鞋類百貨商店的歐洲零售商將反對歐洲制鞋商實施上述行為。該組織駐布魯塞爾的法律顧問林德認為,歐洲制鞋商們不會無法應對中國鞋類出口增長的局面。他指出,歐洲進口的可能確實是中國的皮鞋,但這些鞋卻與歐洲生產的皮鞋有所不同。中國皮鞋并不是高檔貨,至少目前還不是。
反傾銷調查低調開始
歐盟貿易委員曼德爾森表示:中國鞋類制品出口量的增加已經引起了歐盟的極大關注,如果有可靠數據證實了中國鞋類產品出口的不正常增長,對中國鞋類制品的出口限制可能也會如紡織品一樣被提出。但曼德爾森并沒有作出任何承諾。
歐盟也許可以像以前一樣對鞋類進口重新實施配額制。但是與紡織品不同的是,WTO并無相關的特別規定允許歐盟啟動特保機制來抑制鞋類進口的飆升。
假若歐盟決定對鞋類進口采取措施,可以選擇的方法就只能是征收標準的反傾銷關稅。這樣,歐盟就必須先在WTO證明中國的這些鞋類出口是以低于成本的價格銷售,達到了一定數量,并且對歐盟本土行業造成了威脅。
為了收集關于反傾銷的起訴的信息,歐盟從今年2月開始已經實施了一套對從中國進口鞋類制品的監控機制,要求進口商向各歐盟成員國政府申請進口許可,此機制包括了所有在今年初解除的配額限制的所有商品。如果歐盟證實了歐洲市場中國鞋類制品的反常增加,那歐盟將采取一系列措施保護歐盟內部的制鞋工業。
如果調查的最后結果支持歐洲各制鞋商的起訴,那么中國將面對的是歐盟為期5年進口關稅的征收。關稅的征收需要為期15個月才能實施,但在歐盟開始調查的兩個月后,過渡性關稅可能會被征收。
盡管克勞德表示,“如果發現鞋類貿易存在低于成本銷售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歐盟將毫不猶豫地采取行動。”外界還是普遍認為,歐盟目前不會針對中國鞋類制品采取大范圍緊急措施。歐盟正忙于落實與中國達成的紡織品貿易新協議,現在采取反傾銷調查僅僅針對的是兩類勞保鞋。
中國鞋怎么走
對于歐盟的種種動作,中國并不是無動于衷,畢竟歐盟是中國第二大鞋制品市場,占總出口量的14.6%。中國政府和一些行業協會已經動手采取一些措施來監控鞋制品出口和加強自我規章制度的建立。中國貿易監督部門、商務部已對鞋類制品的出口進行嚴格控制。
“這對中國制鞋工業將是一個沉重打擊。”中國輕工藝品進出口商會鞋類分會秘書長王穎指出,對于中國向歐洲傾銷鞋類的指控有夸大之嫌。除了中國之外,歐盟進口鞋的主要供應國還有越南和羅馬尼亞等。一旦中國鞋業被提起反傾銷,它們將是最大的受益者。而作為傳統的制鞋強國,歐盟各國制鞋業的急劇萎縮主要歸咎于成本增加。在這種情況下,相關產業協會為保護本國產業,頻頻發布中國鞋進口數量激增的消息,造成歐洲內部制鞋行業的恐慌。
7000多家企業、年出口量超過50億雙的中國制鞋業一般采取代理商制或貼牌生產,這種低端生產的廉價鞋類制品往往集中出現在歐洲各貧民區,對生產高檔鞋類制品的意大利、法國等國家的制造商并不能構成直接威脅。
從紡織品到鞋類,中國制造最近接二連三在國際貿易中遭受阻擊。這次雖然山雨未來,風已滿樓。中國鞋是否只能坐以待斃,等待歐盟反傾銷調查的最后宣判呢?利用WTO規則和有效務實的雙邊談判來解決現實問題似乎是上上之選,在這方面,中歐紡織品貿易談判已經開了個很好的先例。
歐洲市場的瞬息萬變,顯然已經讓中國制鞋在歐洲陷入被動和無措的局面,謹慎對待歐洲市場的出口,加強開拓多元化出口市場,分散市場風險是中國制鞋企業的第一場翻身仗。同時必須看到,中國制鞋業自身低端生產的缺陷是限制自身在發達國家市場發展的最大瓶頸,
值得深思的是,所有在歐洲銷售的名牌運動鞋,比如耐克、阿迪達斯和彪馬都是在中國或其他亞洲國家生產的,但這類鞋被歸為“特殊技術鞋類”,長久以來不受配額或任何其他措施約束。向這類鞋看齊,在國際上創出知名品牌是中國鞋在歐盟市場長期發展的必由之路。刊
中國鞋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第一時間與我們聯系,謝謝!也歡迎各企業投稿,投稿請Email至:8888888888@qq.com
我要評論:(已有0條評論,共0人參與)
你好,請你先登錄或者注冊!!!
登錄
注冊
匿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