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生態”誰優化誰的
2005-06-08 17:45:24 來源: 中國鞋網 http://www.annualhp.com/
央行行長周小川和不少學者認為是可以的,因為金融機構的生存和可持續發展,除了要以自身制度建設和經營水平提升為基礎,更重要的是離不開其順利運行所依賴的外部社會經濟環境和基礎條件,比如政策環境、經濟環境、法律環境、客戶企業、社會信用、中介服務乃至商業文化等,這就形成了"金融生態"。
《人民日報》3月29日刊登的十問周小川的獨家專訪中,央行行長首次在黨中央機關報上談到"金融生態"問題。而此前,周小川已多次在不同場合有過相關論述,如果結合中國金融改革重任,有關優化金融生態的探討應當是大有深意在言外。
"金融生態"言外有意
探討金融生態問題有助于更全面分析中國金融改革的難點和出路所在,這不是簡單或局部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事關整個經濟和金融系統的優化與轉換。比如去年發布的 "國九條",就不能僅解讀為是股市資金增量的大利好,而是一個對金融產品創新、擴充入市資金、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提高金融運行效率等涉及金融均衡性發展和系統性推進的戰略規劃。
有關人士近期在熱議金融生態問題,其意并不在于金融理論創新。去年12月初,周小川在"中國經濟學50人論壇"上題為《完善法律制度,改進金融生態》的發言,明確呼吁應盡快出臺一部能有力支持經濟和金融改革的《破產法》,對《刑法》中有關貸款欺詐的規定進行修訂,并進一步提高和改進會計準則。這實際上已點明,在金融生態各組成部分中,改善法律制度環境應為重中之重。
隨著中國經濟轉軌的不斷深入,金融風險的產生、聚集和爆發均出現了新的變化,很多方面的確和法律問題密切相關。從風險控制的角度上看,法律也是金融機構能夠緊握的最后"殺手锏",比如爭議頗多的《破產法》涉及到貸款人能否運用最后手段,使破產起訴成為制約借款人的最終底線,從而推動建立和維護良好的金融秩序;而債權人的抵押物權能否合理實現,則又涉及《擔保法》和《物權法》的進一步完善,等等。這就是說,雖然中國已建立了很多經濟與金融的法規,但其清理、合并、修改和新起草的工作,顯然異常繁重而緊迫。
既然金融系統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促進,那么,金融生態圈中任何一個環節功能不暢,都可能影響整體的良性循環和運行效率。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教訓表明,金融法制不完善,往往和會計和審計水準不高、客戶企業財務狀況惡化等相互糾纏在一起,成為誘發金融危機的多條導火索。
中國的金融生態環境基礎差,起點低,弊病多,遠不能滿足金融健康、持續發展的要求,更增大了金融改革的難度和出現金融危機的風險。因此必須高度關注市場體系特別是中介服務體系的完善程度,像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評級機構等中介機構如果比較薄弱,金融運行就很容易出現漏洞,也不利于建立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企業改革也是改善金融生態的重要方面,因為企業一旦產生財務問題,就可能直接導致銀行不良貸款比例增高。
加強金融生態環境建設,也就是要維持整個經濟和金融系統的穩定運行。證券、銀行和保險是現代金融業的三大支柱,其經營環境和經營業績相互依賴,互為前提。正是這樣一個復雜的連環扣,從另一個角度解釋了諸如商業銀行改革的艱難、利率體系調整結構的復雜和資本市場發展的沉重,優化金融生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就太復雜了。
鐵礦石上了中央"臺面"
相對于復雜的金融生態,一向毫不起眼的鐵礦石應當會簡單點了吧?
不一定。正是這看起來很簡單的鐵礦石,卻成為今年中央宏觀調控的一個新難點,被擺上了3月30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的桌面。這次會議明確提出,要采取多項措施,繼續調控鋼鐵業發展,其中特別指明將加強鐵礦石進口協調和管理,整頓和規范鐵礦石經營秩序。中央決策高層如此具體關注鐵礦石問題,足以表明事態的嚴重性已到了非解決不可的地步。
就在這次高層會議兩天后,包括寶鋼在內的亞洲鋼鐵業巨頭們,不得不忍痛開始執行漲幅達71.5%的進口鐵礦石高價。與此同時,因不少中國鋼鐵企業或貿易商趕在漲價前突擊進口,高達2400萬噸的鐵礦石正囤積于中國沿海各口岸,如果加上此前各方面的囤積量,中國境內的鐵礦石總存量更加驚人。
你還能太過譴責巴西等國的鐵礦石供應商心太黑嗎?供求關系決定一切。近年來中國不斷擴張的巨額鐵礦石進口量,的確在很大程度上推高了全球鐵礦石價格,這既令中國鋼鐵業成本猛增,也讓鐵礦石供應商和進口商大發橫財。
未經證實的消息甚至稱,新日鐵今年年初與巴西鐵礦供應商率先達成的驚人漲價協議,其實是雙方聯手做的一個局,目的就是要逼中國簽下同樣漲幅的鐵礦石進口"城下之盟"。而新日鐵很可能不會真的按同樣漲幅付款,真正買單的還是寶鋼等中國鋼鐵企業。
我們當然不必、也很難去證實,這其中是否存在內幕交易。中國鋼鐵企業要真正變被動為主動,當然只能是主動降低對鐵礦石的過高需求,整頓無序的進口狀況。而這注定不會是一場簡單的利益博弈。雖然從8年前起,中國就已是世界第一大鋼鐵生產國,但其中絕大部分是初級鋼鐵產品,比如將鐵礦石冶煉成粗鋼坯或鋼錠,再出口給美、日、韓、德等國的精細鋼廠。為鼓勵擴大出口粗鋼坯和鋼錠,中國多年來實行優惠鋼鐵產品出口退稅政策,這在很大程度上確保了鋼鐵企業只要開爐冶鐵礦石,就會獲得相當可觀的利潤。
這也就是說,要立即削減中國的鐵礦石進口總量,只需"嚴格控制鋼鐵產品出口,盡快落實取消對鋼坯、鋼錠出口退稅措施"就可能見效。但這不僅直接影響鋼鐵企業利潤,也關系到中國外貿乃至GDP總量的變化。
另一個重要影響因就是鐵礦石進口狀況之混亂。在中國五礦的進出口專營權取消后,寶鋼等國有大型鋼鐵企業獲得了充分的外貿自主經營權,民企投資鋼鐵業也呈井噴式發展,它們圍繞鐵礦石等原材料和鋼鐵產品市場份額,與國際鋼鐵業巨頭直接展開全球爭奪。而中國鋼鐵企業具體利益并不一致,給鐵礦石供應商及進口商以巨大的投機空間。正是復雜的國際鐵礦石貿易形勢、過于分散混亂的進口局面和中國對鐵礦石定價權的缺失,導致中國企業哄抬鐵礦石價格,白白讓外人偷偷樂著數錢。
要改變這一混亂局面,當然必須"加強鐵礦石進口協調和管理,整頓和規范鐵礦石經營秩序加強各鋼鐵企業之間的采購協調"。日本等國的經驗表明,鋼鐵業協會這樣的同業組織完全可以發揮更積極的作用。中國鋼鐵業完全可以建立起統一對外的原料需求聯盟,增強在鐵礦石定價談判中的主動權。比如組織更多的中國鋼鐵企業聯合參與采購談判,形成強大的鐵礦石采購聯盟,真正發揮全球最大鐵礦石進口國的威力,在相關定價談判中爭取主動。
從根本上看,上述因素也許都還不是在治本。3月30日國務常務會議提出要"加大鋼鐵行業結構調整力度,抑制鋼鐵生產能力盲目擴張",同時指明"要加快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努力實現由能源、資源消耗型向節約型轉變,由數量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并強調"控制房地產和城市建設規模",有利于"抑制鋼鐵等生產資料的過旺需求"。
這也許才真正把問題根源和解決之道講清楚了,簡單的鐵礦石,一旦置于全球鋼鐵產業鏈和中國固定資產投資熱潮之中,就變得很不簡單。而要治理和優化鋼鐵業的生態循環,必須進行釜底抽薪式的強制降溫,從根本上抑制鋼鐵業的盲目投資,進而破解諸如高價進口鐵礦石等困局。而這其中所涉及的利益相關方之多、政策協調之難,則遠遠超越了鋼鐵業的范圍。
"灰色清關"的罪與罰
俄羅斯稅警3月12日晚突然行動,強行查封價值8000多萬元的溫州鞋。要妥善化解這嚴重事態,對華商和中國商務部而言顯然都不輕松。追根溯源,當然還在于目前仍很不規范的中俄雙邊貿易環境和"貿易生態",尤其是尾大不掉的"灰色清關"潛規則。
貨物出口前向本國海關申報,稱為報關;貨物運抵出口國后向當地海關申報,是為清關(Customs Clearance,亦稱結關或通關)。因各國貿易政策和商業環境千差萬別,相應報關或清關手續往往比較復雜,加上涉及關稅等要務,按嚴格的國際貿易規范要求,不報關、不清關,或報關、清關不實不準均屬非法,這其實都是國際貿易的起碼常識。
然而中俄貿易經過十幾年演變,"灰色清關"無疑是一個怪胎。所謂"灰色",當然就是看似履行了必需的清關程序,卻是擺不上臺面的潛規則操作,在便利并促進雙邊貿易以20%的年均增幅發展的同時,亦成為中國商品屢遭俄方查封的根源所在。
在俄羅斯文學藝術大師的筆下,寒冷的西伯利亞地廣人稀,天色灰蒙。自前蘇聯解體后,這種天地相融的自然灰色開始在俄羅斯運輸、航空和海關等外貿關聯部門滲透蔓延。
這些實權部門串通一氣,大鉆俄羅斯海關立法不完善的空子,緊緊抓住華商既急于開拓俄羅斯市場、又面臨語言、環境不熟悉等障礙的兩難境地,頗具創造性地代理中國貨物出口俄羅斯的一條龍服務,即"包機包稅"或"包車包稅":俄方承辦人負責把中國貨運抵俄境內指定地點,并代辦清關繳稅等手續,托運貨物的華商不必直接與俄海關打交道,只需向清關代理者付低于正常關稅的"代理費",即可徑直赴俄收貨做生意。
天下當然不會有免費的午餐,本來規范、復雜的國際貿易程序,在中俄商界突然變得如此簡單,自然耐人尋味。現在公眾都明白了,俄方代理者并不是嚴格按正常程序清關,而是用私下交易、暗箱操作等方式辦理海關手續,通過亂報、少報貨物及價格少繳甚至逃避關稅。既然走的是"灰色清關"暗道,華商當然就拿不到合法的報關憑證和繳稅單據。
禍根也就此埋下--華商在省時、省力、省錢的同時,也授人以柄,等于將這些出口貨物的合法處置權拱手讓出。俄稅務或海關執法人員隨時可以高舉嚴格執法大旗上門檢查,只要貨主拿不出規范的清關憑證,貨物即可疑似為"走私貨",查封或罰款還算是輕的,狠點的立即沒收,而華商往往只能自認倒霉,吃下啞巴虧。
令人嘆息的是,中俄貿易雙方明明清楚"灰色清關"的利害,但因種種復雜的背景和原因,這一明顯不規范的貿易"潛規則"竟長期被各方所默認并運行至今,實際上推動著中俄貿易額多年來的持續增長。為占取越來越大的代理"灰色清關"收益,俄羅斯忽啦啦冒出了大量有權勢部門背景的清關公司,他們以較低的價格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中國出口商轉向"灰色清關",導致那些通過正常渠道出口俄羅斯的中國貨物反而很難按正常程序完成清關。
這真可算是"劣幣驅逐良幣"的中俄貿易翻版,也惡化了兩國的"貿易生態",令奔忙于中俄間的華商一再遭受慘重損失。
對于中國商人或多數公眾,"蠶食式征用"(Creeping Expropriation,亦稱"間接征用")也許還是個比較生僻的國際貿易問題研究術語。但"灰色清關"給出口俄羅斯的中國貨物所帶來的,恰恰就是這種貿易保護主義和腐敗動機相結合而致"蠶食式征用風險"。如今中俄民間貿易額逾100億美元,因"灰色清關",俄羅斯每年要流失上億美元關稅,出于維護其國家利益或其他政治性需要,俄執法部門有充分理由不時查抄中國貨。
由于華商和中國商品越來越多地涌入俄羅斯,在前蘇聯解體的廢墟上逐漸恢復的俄輕工業面臨著中國同行的激烈競爭壓力,俄有關部門則眼紅俄國海關人員從中國貨物"灰色清關"中攫取的豐厚油水,致使自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俄方查抄華商貨物的惡性事件不斷發生。
當然,優化"貿易生態"的是雙方的事。華商要避免類似惡性事件重演,必須放棄"灰色清關";而要根本扭轉"灰色清關"大行其道的不正常狀況,則需要中國相關政府職能部門出面,綜合運用政治、外交、法律和經貿談判等有效手段,促使俄羅斯政府積極合作,參照WTO有關規則,共同規范中俄貿易秩序,徹底結束"灰色清關"這一歷史遺留怪胎。
在線咨詢
姓名
電話
留言
快捷留言
- 請問我所在的地方有加盟商嗎?
- 我想了解加盟費用和細則。
- 留下郵箱,請將資料發給我謝謝!
- 我對加盟有興趣,請迅速聯系我!
- 我想了解貴品牌的加盟流程,請與我聯系!
- 請問投資所需要的費用有哪些!
中國鞋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第一時間與我們聯系,謝謝!也歡迎各企業投稿,投稿請Email至:8888888888@qq.com
我要評論:(已有0條評論,共0人參與)
你好,請你先登錄或者注冊!!!
登錄
注冊
匿名
- 驗證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