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的鞋城 待破的圍城
2005-05-24 11:40:02 來源: 浙江市場導報 中國鞋網 http://www.annualhp.com/
在杭州,現有錢江服裝小商品市場、華貿鞋城、白鹿鞋城、安琪兒市場、武林鞋城、四季青鞋城、興合鞋城、樂意鞋城、汽車北站小商品市場等10余家鞋類專業市場,除地處市中心的華貿鞋城擁有中央空調、自動扶梯等較高水準的硬件設施以及代理品牌檔次較高的優勢外,其他的鞋類交易市場由于硬件設施不到位、經營規模小、地理位置欠佳、交通不便等因素,存在著小、低、散、臟、亂、差等突出問題,建設一個大而全、多而精、密而通、集而散的鞋類交易中心,利用有限資源進行行業整合成了亟待解決的問題。
曾經輝煌鞋世界
追蹤已經過去的杭州鞋類市場足跡,不難看出昔日的輝煌。
1989年初就開始做鞋生意的陳女士介紹,當時她在杭州“紅太陽”(現浙江展覽館)前的空地上做鞋生意,后搬到天龍商廈二樓。1992年9月,溫州商戶章女士承包了武林門白鹿服裝鞋類批發市場的140多個鞋攤,陳女士又投入資金進場交易,成了“老白鹿”首批商戶。陳女士說,當時盡管場地小,但經營情況非常好,幾乎所有在杭州做鞋生意的商戶不僅有錢賺,而且心情特別愉快。
做了15年鞋生意的杭州籍魏先生在回憶過去時顯得非常自豪地說,其實當時杭州鞋類市場非;钴S,遠的不說,江蘇、上海、安徽、江西、山東等地的客商,他們在當地經營的鞋類商品大多來自杭州鞋類市場,當時在華東甚至更遠的地方流傳著商界這樣一句話,“上廣州批服裝,去杭州進鞋帽”,杭州成了遠近鞋類商戶的淘金代名詞。
然而,隨著周邊地區鞋類市場的拓展,加上杭州城區對外來運輸車輛的限制等原因,往日的客戶越來越少了。
堅冰已碎在融化
杭州鞋類市場有過輝煌,對于眼下現狀該如何評價?經營了12年鞋類生意的范先生用“堅冰已碎在融化”一語來形容。
范先生說,現在杭州鞋類市場做生意的商戶實際是“兩頭少,中間多”,即經營效率很好或很差的商戶少、業務量很大的商戶少,而大部分屬于中間力量的商戶生意一般、略有盈利的現狀。
神州眼鏡城里有一個鞋類商品批發區,這里有200多家經營戶商戶,而低檔鞋占了主流,利潤只是同類其他市場的一半;白鹿鞋城與華貿鞋城的經營戶均接近400家,但前者的經營環境大大落后于后者,前者經營的鞋類商品以中低檔為主,后者則以中高檔為主;汽車東站附近還有一家市場,做鞋生意的有100多家,也是以中低檔零售為主……總體而言,市場檔次均不高。
在眾多杭州鞋類市場中,不少經營戶人心浮動,個中原因不少。
3月,有家媒體報道說,杭州將建設6600平方米的浙港交流中心,位置選定在白鹿鞋城。如果這個消息確實,意味著白鹿鞋城近400家商戶要面臨搬遷。
說起搬遷,“心都要拎起來”的市場經營戶蔡女士說,市場搬家一說已經流傳好幾年了,這一天真的來了,商戶原來的裝修將一文不值。如果市場幫助經營戶找出路,即使去了新市場另起爐灶,以前的老客戶將面臨走失,而建立新客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完成的。反之,市場不幫助商戶找出路,經營戶更會像無舵的船四處漂流,停靠的港灣也將需要商戶重新揚帆,所以商戶最怕的就是市場搬家。
而經營戶謝先生有其獨到見解。他告訴記者,位于杭州黃金商圈的白鹿鞋城和華貿鞋城,一個在環城北路上南面,一個在北面,地理位置上的面對面優勢,也曾為杭州鞋類交易市場支撐起了半壁江山:白鹿鞋城以批發中低檔鞋為主,華貿鞋城以中高檔鞋為主,優勢互補自然而然成了外地客商首選。當地經營戶把環城北路形容成一根扁擔,白鹿和華貿形容為扁擔兩頭的金筐。謝先生說,如果白鹿真搬了,華貿的發展前景雖然不能預料,但也會形成“翹一頭”的尷尬狀況。目前,這兩個杭州鞋類市場老大的經營戶們都在盤算著明天。
隨著杭州城區市場向外遷移的步伐加快,其他的鞋類市場經營戶也開始打探出路。
資源整合是出路
早在2003年4月,杭州市就已經有了長達24頁的《杭州市商品市場的發展現狀與資源整合的總體設想》。
在《設想》中,列出了杭州市場建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其中包括:發展鈍化,后勁乏力;布局凌亂,“低、小、散、重”的特征尤為明顯;“空殼”、“空攤”市場增多,資源浪費驚人;市場整體素質不高,管理水平低下等等。
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控制總量、優化結構、提高檔次、培育特色、規范管理”的總體思路,以提高商品交易市場的整體競爭力為目標,在5個區域中整合集聚、重點扶持6個特大型市場,經過5年左右的努力,造就6個以上類似于義烏小商品市場、紹興輕紡城那樣的特大型專業市場群體,躋身于全國“市場強市”的行列。
據了解,在重點扶持的特大型市場中,將對錢江市場進行整體改造提升,建設與鞋革、小商品有關的“杭州工業品國際貿易中心”項目,涉及13家市場的整合,而這個項目已被浙江建華集團公司搶先立項并建設開發。
據擔綱杭州工業品國際貿易中心首個子項目的錢江鞋城總經理章衛連介紹,建設中的鞋城位于杭州市城北拱墅區上塘路445號(錢江市場正對面),交通十分便捷。一期營業面積5萬平方米,設有各類營業用房1200余間。鞋城配置了較為高檔的自動扶梯、客貨梯、超大型中央空調、24小時監控等系統,并備有2萬平方米的倉庫、上萬平方米的大型停車場、賓館等相關配套服務設施,一座有著200多個班次的客運中心也建在市場里面,是目前杭州同類市場中檔次較高并獨立擁有自有產權的市場之一。在這里做生意的商戶,還可以通過每個營業房內的寬帶進行網上交易。
有了規模和現代化配套設施的市場,經營戶們想進去做生意嗎?安徽黃山籍經營戶許先生說,現在到杭州鞋類市場進貨真的不方便,外地貨車不能進去,即使換乘小車去環城北路上進貨停車也成問題,如果再去艮山西路進貨,光是花在路上一個多小時時間不說,那里的停車同樣是問題,僅在杭州鞋類市場間跑來跑去的時間,是黃山跑杭州路上時間的兩倍多。盡快建立一個大型鞋類集散中心,把現有同類市場進行整合,經營戶一直在期待著這一天早點到來。
據杭州市工商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杭州的專業市場發展已有20多年歷史,經歷了從馬路移到室內的過程,隨著市中心市場的遍地開花,占據了數量上的優勢。但目前,這一優勢正在萎縮。相反,規模小、硬件設施落后、輻射功能差等弱點正在凸現。加上杭州城市進程加快,市中心的商品交易市場已經不能適應城市和市場的發展,在響應市政府大型集散市場從城區向外遷移的戰略方針的同時,需要對一大批地處市中心的零星市場進行資源整合。
錢江鞋城走出的第一步,給其他市場帶了個好頭。它將是未來5年市、區政府重點培育的專業市場之一,也將成為省內最大的皮革、箱包中心。無疑將起到聚沙成塔的黃金效應。
新格局 新挑戰
杭州的專業市場是在上個世紀80年代興起的,由于市中心交通方便、人氣旺,大量專業市場便在市中心萌生。目前,全杭州690個市場中,主城區就有200多個,占到三分之一。
杭州是國際花園城市,也是一個土地資源相對緊缺的城市,較多批發市場占據了城市很多的資源,一方面影響城市品位的提升,另一方面也與城市定位不符。
為了給城市更大的發展空間,杭州市對市場發展確定了長遠規劃,即主城區的批發市場將向郊區、繞城公路周邊搬遷,并在不新建新市場的同時,通過整合、提升,讓更多的批發市場同類合并,搬離市中心,空出來的土地則建設旅游和居民設施,服務杭州城市和居民。
其實,市場本身的發展也向老的模式、老的硬件提出了挑戰。國內市場正在對外開放,在杭州,百安居、麥德龍、歐尚等外資市場已不斷涌入,他們先進的業態、先進的管理方式,都將對杭州傳統市場的經營方式和落后的硬件帶來沖擊。因此,加快提升、改造、整合現有的交易市場,發展新的優勢,已成為杭州市場的必修課。
在對市場進行同類合并、資源共享的同時,杭州市將出臺導向性目錄,并制定出臺整合市場的指導意見和促進市場發展的政策措施。同時,還將對照法規、規劃和布局的需要,對要搬遷而不愿搬的市中心市場進行稅收、交通等方面的限制;對一些重點行業的市場,則通過政府前期啟動,如通過減免稅收、土地優惠等措施,降低經營戶門檻,使市場盡快形成一定人氣和商業氛圍,吸引經營戶。
中國鞋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第一時間與我們聯系,謝謝!也歡迎各企業投稿,投稿請Email至:8888888888@qq.com
我要評論:(已有0條評論,共0人參與)
你好,請你先登錄或者注冊!!!
登錄
注冊
匿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