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都"的挑戰與對策
2005-05-10 10:25:14 來源:中國服飾報 中國鞋網 http://www.annualhp.com/
晉江擁有鞋業生產經營企業3000多家,從業人員超過35萬人,年產量7億雙,年產值近200億元,出口量近3億雙,出口創匯12億美元,產品遠銷世界80多個國家和地區……這組驚人的數字,改變了晉江,改變了世界鞋業的產業格局。
晉江理所當然成為中國的鞋都、消費者眼里世界旅游運動鞋的代名詞。
然而,繁華的背后是:2004年晉江發生嚴重的"民工荒";晉江鞋材料價格成本比以往提高了15%~20%;勞動力成本上升幅度為20%~30%……迅速膨脹的鞋業帶來的不僅是財富,近年來由于形勢的變化,晉江鞋業同時受到用工、成本、價格等方面的困擾。
困擾能否解除是一個疑問,就算能解除也絕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關鍵是能清楚地認識到病在何處,并嘗試著去尋求解決之道,才是一個行業健康發展必須具備的職業精神。
對此,晉江市副市長張永寧、中國工程院院士段鎮基以及德爾惠總經理丁明亮就晉江鞋業發展遭遇的隱患,從政府、專家、企業三方角度進行了各自的分析與闡述。
大氣候歐盟監控給鞋類出口造成"重創"
近日,歐盟實施的"預先進口許可監控",對中國鞋類產品出口將造成重大影響,特別是出口數量、通關手續、貨物滯留等方面會產生巨大阻力。
根據中歐加入世貿組織的協議,今年元旦起,歐盟將取消中國鞋類長期實行的配額制度,并降低進口關稅。中國鞋商曾相信,歐盟將是今年最具增長潛力的出口市場。但出于對中國鞋蜂擁而入的擔憂,歐盟部分國家的制鞋商頻頻"自衛"。
根據歐盟委員會的消息,歐盟預設的鞋類進口監控為期一年,從2005年2月1日至2006年1月31日。盡管監控措施的影響還未顯現,但"預先進口許可監控"措施必將對中國鞋類出口造成"重創"。
中國是一個鞋業大國,近10年來,中國出口鞋對歐盟等國家的制鞋業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尤其是意大利、法國及西班牙等傳統制鞋強國。為此,中國皮革協會要求企業高度重視,及時調整出口方向,實施"多元化出口戰略"。
晉江又是鞋業大國的"鞋都",也或許成為"重創面"最大、最深的地區。歐盟監控開始后,很有可能采取一些貿易壁壘來控制中國鞋類的出口增長。問題不僅僅止于此:因全球貿易范圍內,大國首次對中國鞋業出口進行監控,很有可能引起他國模仿。
為此,制鞋企業應注重產業升級,提升品牌的科技含量,促進產品更新換代,同時要更廣泛地拓展出口市場,增強自救和國際市場應變能力。
外環境成本上漲和低價的矛盾2004年上半年,國際油價快速上升,以石油化工產品為主要原料的各種制鞋材料的價格也難逃上漲的命運,制鞋業面臨成本大幅上漲的威脅,在原材料價格不斷變化中惶惶走過2004年,許多企業也都懷有價格能重新下降的期待。2005年的前一兩個月內,雖有小幅下降,但隨著油價上漲及產業進入旺季,各種原材料的價格仍然高居不下。
另外,為應對勞工荒,很多企業采取給工人提高工資的辦法留住員工,勞動力成本也在上漲,上升幅度在20%~30%。過去,工人工資較低,產品還有一定的價格競爭力,現在靠擠壓勞動力成本實現利潤已越來越不現實了。成本不斷上漲,使得行業的利潤大幅縮水,解除成本威脅是行業必過的一道坎。
一方面原材料價格、工資上升;另一方面鞋類產品的價格卻在低價徘徊。在內銷方面,鞋類產品售價主要集中在100元-400元/雙的中、低檔市場,高附加值、高檔產品仍然較少,而牢牢占據高檔市場的耐克、阿迪達斯等品牌,在國內市場的售價卻能達到平均每雙600元以上。
生產成本上升與成本價格低廉,已經將一些小型鞋廠壓得喘不過氣來。晉江鞋業該如何擺脫低價的尷尬境地、使鞋業得到整體提升呢?
晉江市副市長張永寧說:"晉江的鞋業是外向型經濟,出口占60%,內銷占40%。我們必須做好產業的整體宣傳和推動,鼓勵企業設立商務機構,并從意識和行為上,對展會給予充分的重視。政府鼓勵企業參加廣交會,組織企業去國外參展,給企業鼓勵和導向。因為只有參與到國內乃至國外的舞臺中,我們才能認識到自己的品牌價值。目前晉江有許多貼牌加工產品,比本地產品還便宜,而貼牌有品牌附加值,同樣的東西和價位我們就競爭不過別人,因此,企業要做品牌,努力提高自己的品牌附加值,才能讓自己、甚至整個行業得到提升"。
的確,光要產值、不講究附加值,不講究贏利,低效率、高增長這條路是走不長的,有了20年已經了不得了。而低水平競爭引發的價格戰等惡性競爭不僅在國內,而且在國外也同樣上演著。
"我認為,技術是推動行業向前發展的助推器,沒有相應的技術投入,形不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行業的競爭仍然是低水平的。因此,技術提高、原材料的引進和使用非常關鍵。另外,國內企業經營模式與國際不同,國外是有品牌無工廠或者有工廠無品牌,而我們國內是品牌、工廠都有,企業的精力都花在了內部管理上。因此企業要清楚自身的定位,在什么階段,進入什么樣的舞臺,精力該重點投入到哪方面,都必須慎重考慮。"德爾惠總經理丁明亮說。
晉江的鞋品牌多半是中、低檔,低售價和高成本抑制了企業的發展,企業發展慢就永遠做不大做不強。要跳出如此怪圈,擴大銷售成為企業的首選之路。
"在國外銷售的不少,多年來晉江已經自然形成了外銷渠道。其實,企業是跟著商機走的。傳統企業需要根據自身情況,有意識地參加多種展會,主攻銷售平臺。"中國工程院院士段鎮基認為,銷售平臺的擴大,能使成本在規模中得到緩解。另外,加強制鞋科學基礎研究,也是讓自己把"品牌"變成"名牌",把地域變成國際。"眼下第七屆鞋博會的召開,中小企業紛紛參展,可見得企業本身也意識到,擴大銷售渠道,增加銷售交流渠道對于中小企業發展的意義。
軟組織全國性的民工緊缺以低廉勞動力成本取勝的中國制鞋行業,在2004年遭遇了"民工荒"的第一個寒冬,晉江作為中國著名的制鞋基地,自然是災害嚴重地區。
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2004年9月發布的《關于民工短缺的調查報告》統計指出:制鞋業技工缺20%左右。專家分析認為,造成民工荒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是鞋業擴張,加之勞動密集特性,對熟練技工有很高的需求,另外,各級政府相繼出臺的一系列扶農措施,使不少農民重返土地,導致勞動力供給趨于緊張。
"不是沒有單,而是沒工人生產",面對缺工現象,一位老板無奈地說。招工難成了晉江及全國幾大鞋業基地的一塊硬傷,熟練制鞋工人成了稀缺資源。"民工荒"成為制約鞋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政府該如何幫助企業進行人才引進。
"傳統產業、尤其是勞動密集型的企業,專業人才的缺乏是企業普遍存在的現象。政府對此采取了必要的措施,比如'政府補貼、用工單位出資并與教育對象簽訂一定期限用工合同'的辦法,把一部分本地新增勞動力培養成為初級技工,"晉江市副市長張永寧說:"我們還采取'政府牽頭、用人單位與高校、高職校合作'的形式,培養本地籍設計研發人才和高級技工等,這些政策都是緩解人才需求壓力的解決辦法"。
政府的人才引進,不僅僅針對制鞋業,人事部門確實在努力施行"多行業、大范圍"的人才引進,但真正符合制鞋企業需求的卻依然少之又少,企業依然為自己花時間找人、培訓、留人而傷透腦筋。
中國工程院院士段鎮基卻認為政府扶持并不是醫治"民工荒"最佳藥方:"其實人才不是沒有,關鍵是我們企業如何對人才進行培訓以及穩定人才。我參觀過很多鞋廠,他們的產品90%出口到美國,我問他們有招工難的問題嗎?他們說沒有。還有一些優秀的制革廠,他們也說沒有這個顧慮。也許他們都是優秀企業,不愁沒有員工。但他們之所以能成為優秀企業,并且自豪地對外界說沒有民工荒的問題,就是因為他們做到了關鍵的一點:工人是工廠的主人。讓工人感到有"主人"的感覺,把自己從事的工作當成事業看,這才能真正地穩住人才、發展企業。"
"讓工人成為工廠的主人",對企業的管理機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除了幾家知名企業,晉江絕大多數中、小型鞋廠在技術、產品以及管理上都還處在"發展"階段。對他們而言,擁有穩定的工人,就擁有了穩定的產品,他們的機制和待遇無法與大企業競爭,那是否意味著他們無法在人才市場找到適合他們的"人才"呢?
"我覺得這是無法解決的事,因為這個行業的擴張太厲害,需求太不平衡"。德爾惠總經理丁明亮說:"我說個簡單的數據:晉江賣機器設備的公司,總共加起來,一年可以賣掉10萬個制鞋機器,每臺機器1~2人,這意味著晉江必須增加10~20萬的工人,這么龐大的人才空缺,是難以快速補充好的。因此,政府扶持是解決問題的一方面,企業自身機制也是一方面。"
鞋都---看上去很美,想起來卻是內憂外患。然而,做企業,做品牌,原本就是"環境越惡劣,品質越優異"。商業環境的每一個細微變化,都有可能影響企業的發展。或許,鞋都該感謝如此"殘酷與美麗"并存的商業環境:競爭越是殘酷,能夠戰勝對手、最終被市場選擇的,就是最佳品質的鞋子。
或許,鞋都真正的隱患還不是那些所謂的大氣候、外環境和軟組織。管理、技術、開發、設計等軟件方面的投入不足和忽視,才是每一個鞋企業每天必須面對的隱患。
中國鞋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第一時間與我們聯系,謝謝!也歡迎各企業投稿,投稿請Email至:8888888888@qq.com
我要評論:(已有0條評論,共0人參與)
你好,請你先登錄或者注冊!!!
登錄
注冊
匿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