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退出 新疆皮革業直面轉型之痛
2005-04-08 11:05:45 來源: 中國鞋網 http://www.annualhp.com/
曾一度領先的新疆皮革業,如今已輝煌難再。近日,記者聞訊,昔日新疆皮革行業的龍頭企業阿山皮革集團破產資產正待拍賣,廣東一家制革企業正與阿勒泰地委接洽。
2003年11月4日,新疆最大的阿山皮革集團經法院依法宣布破產,該企業綜合實力曾入選中國皮革行業50強先進行列,毛皮生產能力居全國同行業第一,但因多元化投資、管理落后等原因,這新疆最后一家上規模的國有皮革企業也走向了末路。
新疆寶鼎拍賣公司的曲麗娟告訴記者,阿山皮革的不少加工設備現仍處于國內領先地位,生產廠區也保持整潔干凈,但昔日的輝煌不再,讓人頗為惋惜。
“隨著新疆有名的皮革企業的倒閉,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起,新疆的皮革業開始走下坡路。目前,新疆的皮革制品業正處于整個行業的衰落之中。”新疆皮革協會一工作人員介紹。
沒落:國有皮革企業“全軍覆沒”
新疆皮革業曾有過幾十年的輝煌。
早在1924年,新疆伊犁利群皮革廠的前身——玉山巴依皮革廠的產品就曾參加了德國萊比錫商品博覽會。
進入20世紀80年代,新疆的皮革毛皮工業在計劃經濟時期飛速發展,重革、輕革、毛皮、制裘生產都告別了手工操作,實現了機械化、半機械化生產。
“通過技術改造,新疆的幾大皮革廠的皮革年生產能力都得到提高,伊犁利群皮革廠發展鼎盛時期時,牛革年生產能力提高到8.5萬張,伊犁地區毛皮廠提高到20萬張。到1987年,新疆有皮革、毛皮工業企業70多家,新疆皮革企業還曾贏得省優、部優等榮譽稱號。”新疆皮革協會秘書長張偉民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然而黃金時期之后,新疆的皮革企業開始出現衰敗,上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隨著原皮市場的逐步放開,廣東、浙江、福建的一些私營企業紛紛進軍制革業,他們以先進的管理理念和制革工藝迅速成為國內制革業領軍。
張偉民認為,新疆本土國有制革企業因冗員、銀行債務沉重、產品設計跟不上市場需求、成本高、負擔重、管理滯后、質量等多種原因一步步走向死亡。特別是上個世紀90年代以后,國有企業全部虧損,倒閉轉產者甚多。如進入90年代,利群皮革廠生產每況愈下;伊犁建華皮革總廠、阿勒泰阿山皮革集團等企業也奄奄一息,新疆的國有皮革企業一度進入破產高峰。
至此,曾經有過輝煌歷史的新疆皮革業落到了“全軍覆沒”的地步。
不過,張偉民告訴記者,要改正一個觀點,不少人認為目前新疆皮革業正處于整個行業的衰敗之中,阿山皮革破產之后,新疆本土企業再沒有一家上規模的企業。這種看法是錯誤的,當國有企業在退出新疆皮革業之時,民營企業卻迎來了春天。現在新疆6、7家制革企業的加工能力遠大于新疆當年180多家企業的總和。民營企業數量小、規模大,現產量產值和過去輝煌時期相差不多,這些數據都說明新疆的皮革企業并沒有全行業衰落。
尷尬:原皮被運往內地加工
相比破產或捉襟見肘的新疆皮革企業,河北博野縣的李同茂的日子好過多了,這個常駐北疆奎屯的皮貨商人,每年從新疆南北疆各地收購大量的優質羊皮、牛皮等原皮,再打包運往國內有名的皮革交易市場——河北辛集,在那里交易賺取差價,再將辛集的服裝革運回新疆賣給小型皮革服裝廠。
李同茂告訴記者,2004年,他拉走了近1萬張牛羊皮,據他說,在辛集,新疆的優質原皮很受歡迎,同時他也做皮衣成品生意,他得意地告訴記者,奎屯商場里中高檔皮衣,有1/3的貨是從他手里由內地批來的。
向李這樣的內地商販在新疆還有很多,每年秋冬季,來自河北、浙江、江蘇的皮貨商就匯聚新疆,到各個農牧團場收牛羊皮、羊毛、絨等原皮,再運往河北、浙江、福建、廣州等地,加工成皮衣、皮鞋、箱包銷往全國各地。
新疆人就面臨這樣的尷尬:新疆這個畜牧大省每年產有2000萬張羊皮,占全國產量的1/4;產有170余萬張牛皮,占全國總產量的1/10等優質原皮,但新疆銷售和出口的皮鞋、皮衣、箱包90%以上來自內地。
一邊是頂著優質原皮產地的響當當招牌,一邊卻是肩扛種種壓力艱難圖存的皮革廠,新疆人其實也不知道,何時能擺脫內地強勢皮革業帶來的淘汰和沖擊。
轉型:將半成品供給內地
那些曾輝煌過的新疆國有皮革企業,大多早已在嚴酷的市場競爭中沉默的死去,幾家私營企業還在堅忍的存活,以擺脫被內地強勢皮革業吞并和淘汰的命運。兩者所謂區別,便在于有些廠讀懂了競爭和繼續跟進的重要,有些廠卻忘記了改革、創新的必須。
盡管皮革市場放開之前新疆的很多皮革企業進行了技術改造,但制革技術還是遠遠落后于國內制革同行,新疆的制革從原皮投進到加工成革要一個月,而內地生產廠家只要8天。另外,一些皮革企業在與獨聯體國家進行皮革加工貿易時發生虧損,且新疆遠離消費市場,這些都是新疆國企淡出皮革業的原因。不少業內人士認為。
“新疆的皮革行業正進行結構調整,二次創業,制革企業由原來的將原材料加工為成品這一完整產業鏈,現轉型為半成品生產,再運到內地加工成品。這是視時勢合理轉型。新疆遠離消費市場、運距過長、市場需求趕不上、生產周期過長,這些現實決定了新疆的皮革企業在不短的時期里,只能將半成品供給內地。這也許就是短期新疆皮革業發展的破壁之道。”張偉民分析說。
“要把短板做成長板,現在新疆皮革制品業是衰敗了,但經過結構調整,將皮革半成品生產加工做好,規模效益化,這也是新疆皮革發展不錯的選擇。”張偉民說。
中國鞋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第一時間與我們聯系,謝謝!也歡迎各企業投稿,投稿請Email至:8888888888@qq.com
我要評論:(已有0條評論,共0人參與)
你好,請你先登錄或者注冊!!!
登錄
注冊
匿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