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喜歡復合人才 學生“出身”不重要
2005-03-24 17:58:51 來源:史銘祝光原野楊溯 中國鞋網 http://www.annualhp.com/
三秦都市報報道,從1998年高校擴招至今,大學生就業已經成為全社會關注的問題,進入2005年,全國高校又將有300多萬名畢業生面臨就業,其中167萬考研大軍再創新高,國家公務員招考比例上升為37:1……數字背后,隱藏著這樣一個信息:2005年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依然嚴峻,就業壓力依然存在。帶著用人單位究意期待怎樣的人才這一疑問,三秦都市報記者近日與用人單位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
用人單位:喜歡復合型人才
提起應聘,大學生們有說不完的委屈話,他們感覺招聘單位在聘用他們時,有時是故意挑剔、找毛病。而別一方面,招聘單位卻說,很難找到一個合適的人選。一家外資企業的經理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們要求全面發展的復合型人才,既要能勝任我們公司的工作,還要是個‘多面手’。我們看重的是應聘者的能力,只要其社會經驗豐富,企業團隊意識強,就是理論水平差點也沒有關系。”
記者先后在8家招聘單位的采訪中得知,企業需要的大學生是復合型人才的大學生,都愿意為這些大學生提供一個展現才華、能力的平臺,也都愿意不惜重金去尋找。但8家招聘單位在和記者的交流中卻折射出了一個信息,那就是應聘的大學生,應更多了解招聘單位的情況,熟悉招聘單位招聘用途,以便多給自己一次選擇的機會,這樣不但不誤己也不會給招聘單位空添不必要的麻煩。
讓工作業績說話 “出身”其實不重要
據悉,目前在大學生中普遍存在這樣的擔憂,進入工作崗位后,以往所學的專業用不上,在他們看來,似乎就很難施展才能,畢竟薪酬高低是以實際業績來定奪的。
而用人單位指出,事實上,專業和學校都是次要的,企業更關注其發展潛力,看重的是一個人是否聰敏,對工作和求知是否充滿熱情,能否適應企業文化。無論是“對口專業”、“名牌大學”還是“出色的工作經驗”,最終都要去和薪水尋求對稱。對稱不起來,用人單位遲早會讓其打鋪蓋卷。而反映到現實中只有一句話,讓工作業績說話。
“留不住人錯不在用人單位”
據了解,很多用人單位都在抱怨,原因是招錄進大學生后,時間不長就有人決意退出,這究竟是什么原因,是用人單位不善于使用人才,還是薪酬過低?t
陜西某公司經理閆清閣首先指出,留不住人錯不在用人單位,F在市場通行一句話,大意是滿3月和1年期是道檻,指的就是大學生跳槽,類似情況多數用人單位都會遭遇到。形成原因是部分學生對自我定位不準確,不滿足于現狀,加上剛進入社會,還不能適應規律性的工作,比較散漫,一旦現實和所想發生偏差,或是不能很快取得業績,他們往往會選擇放棄。
相關鏈接:大學生首月工資變遷
1995年,一位大學畢業生領到的第一筆工資是56元整,50年后的今天,這個數字翻了幾十倍,達到數百元甚至幾千元不等。
從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中國分配到各企事業單位的10多萬大學生的工資基本都是相差無幾,一般第一個月都在行政21級到23級之間,十年甚至幾十年都沒有明顯變動。當時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月工資在30至60元之間,那時的大學生屬于真正的高收入階層。
1984年國家開始上調工資,到80年代中后期,大學生的工資也水漲船高,幅度比較可觀。從1996年開始特別是1998年以后,大學生包分配制度逐漸被市場打破,大學生工資低的不足500元,高的達到4000元甚至近萬元。
中國鞋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第一時間與我們聯系,謝謝!也歡迎各企業投稿,投稿請Email至:8888888888@qq.com
我要評論:(已有0條評論,共0人參與)
你好,請你先登錄或者注冊!!!
登錄
注冊
匿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