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鞋在歐進入“麻煩期”
2005-03-24 09:16:26 來源:阿里巴巴 中國鞋網 http://www.annualhp.com/
政府應建立強力談判部門
憑借自己的精明和輕工產品制造難以比擬的成本優勢,溫州商人成為中國民營企業海外發展的代表。但另一方面,“溫州制造”已經成為低價產品的代名詞,對世界各地的制造產業形成較大沖擊。溫州鞋在俄羅斯被扣事件以及去年西班牙焚燒溫州鞋事件,正是這一沖突的集中表現——
此次事件是俄權力部門粗暴干涉正常經濟事務,不能與西班牙燒鞋風波相提并論
溫州鞋此次在俄羅斯的“劫難”,勾起了人們關于溫州鞋的另一段不愉快的回憶。去年9月,西班牙東部小城埃爾切發生了400名西班牙人當街燒毀溫州鞋的暴力事件。在震驚世界的同時,這起事件也引發了國內對溫州發展模式的一場“大反思”。
對此,社科院俄羅斯問題專家張樹華昨天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俄羅斯扣鞋事件和西班牙燒鞋風波顯然有著截然不同的性質,并不能相提并論。而“在這個事件中,溫州制造不應該被刻意強調。”
張樹華認為,此次事件是俄羅斯權力部門采取粗暴手段插手雙方正常經濟事務的典型案例,而出現這種情況,源于雙方民間貿易長期不規范的大環境。因而,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雙方只能在此問題上達成一致。據張樹華介紹,中俄曾經就“灰色清關”問題成立工作小組,但是,由于一直沒有做出制度安排,之前時有發生的類似事件也就不了了之了。2001年到2004年,俄羅斯有關部門曾多次查抄中國商品,造成了將近6億元人民幣的損失。
據了解,此次事件發生之后,商務部相關人士曾就此表態,認為“俄羅斯稅警以國家執法者的形式對中國商人的資產進行暴力掠奪是不可接受的。”這可能成為雙方就此問題徹底交涉的契機。
依靠廉價勞動力獲得微薄利潤,容易引起歐洲國家警惕——
“中國制造”游走在歐洲邊緣
實際上,溫州皮鞋在西班牙和俄國的境遇并不是兩個孤立的事件,對于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國制造來說,游走在歐洲邊緣的溫州鞋正在進入一個頻發的麻煩期,低附加值的中國制造在歐洲受到越來越多的排擠卻是不爭的事實。
世行曾經公開一份報告稱,借助WTO的東風,中國所采取的自由貿易化措施將使中國在世界出口額中的份額從4.4%增長到入世完成時□2007年□的7.8%。其中出口增長最快的是服裝,高達106%,其次是紡織品和汽車。中國每年從入世中獲得的收益是406億美元。去年,中國的外貿跨過一萬億美元門檻。
而其中,中國與歐洲的關系可謂最為緊密。一個有趣的現象是,作為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荷蘭的鹿特丹港現在必須以緊盯中國商船才能保持領先的地位。在這背后,是中國貿易伙伴格局的變化——歐盟取代日本,成為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
但是,為什么這些價廉物美的中國制造在取悅當地消費者的同時,卻也麻煩不斷?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昨天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溫州鞋頻遭劫難并非個別現象,事實上以溫州為代表的、中國珠江三角洲早期以及浙江南部制造業發展模式已經到了必須改變的時候。
中國制造,尤其是輕工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有著較高的占有率。曾有統計,美國人所穿的四雙鞋中就有一雙是溫州所產。僅溫州一個區,就有2000多家造鞋廠。但是,這些產品多依靠廉價勞動力獲得微薄利潤為特點。而在工會力量比世界任何一個地方都要強的歐洲來說,這種低附加值產品在海外的增長最容易觸及其警惕的“神經”。如果現狀不改變,越來越多的中國制造都只能因為無法協調與當地的利益,游走在歐洲邊緣。
“走出去”的企業要協調與當地社會利益關系,另一方面——
國家應建立強力談判部門
李稻葵認為,嚴峻的信號已經傳出。他指出,中國的制造業并沒有對歐洲進行毀滅性的沖擊,但如果中國的低價產品引發了當地產業工人的恐慌。即使不采取不理智的方式,歐洲也可能通過技術標準和價格手段,擠壓中國產品。因此,中國的企業必須有自我保護的意識,包括改變產品結構,在提升技術含量,大力經營品牌。
而作為政府,則應該轉變對外開放的模式,有意識地擴大內部市場。李稻葵認為,作為中國這個大經濟體,河南和廣東的差距也許比中國與越南的差距更大。但是在中國,微妙的地方保護主義仍然存在。“中國應該嚴格立法,以扶植國內市場。”
張樹華則表示,而對于國家來說,必須具有強有力談判能力的職能部門,才能為企業保駕護航。同時,企業的作用同樣不能忽視。走出去的中國企業無一不面對這融入當地社會的問題,就是要和當地的企業,當地的公眾的利益協調。“只管埋頭掙錢”,不顧企業和品牌的公關形象,只會加劇當地社會的反感。但是,從目前的情況看,大部分中國企業還缺少這樣的意識。
最新動態
八方代表召開緊急會議 謝絕所有媒體采訪 鞋商會后三緘其口
在俄羅斯飽受委曲的溫州鞋商,昨天在北京過了一個緊張而興奮的早晨。
昨天上午9時,國家商務部、外交部、公安部、海關總署、民航總局、浙江省外經貿廳、溫州市外經貿局、中國皮革協會、鞋商等八方代表召開了一個緊急會議,對俄羅斯稅警扣留中國鞋事件進行協商,研究下一步對策。
直到下午,商務部的口徑還非常緊張,對于這次內部協調會,商務部和溫州鞋商一一婉拒了包括中央電視臺在內的所有媒體的采訪。
“商務部、外交部直接出面交涉,這在因灰色清關引發的糾紛中,還是第一次,因此我們認為挽回損失的希望還是很大。”緊急會議召開的前夜,溫州市鞋革協會秘書長朱峰接受媒體采訪時對前景表示了一定的樂觀,他和一些涉及的鞋企負責人均對國家相關部門的介入表示肯定。朱峰說,此次進京,他們給商務部準備了一份詳細的“3·12扣鞋事件”的報告,讓商務部高層進一步了解整個事件的詳細情況,“我們希望通過這一事件,讓中國和俄羅斯貿易的正常渠道暢通,俄羅斯的清關得到規范。”
有消息說,商務部長薄熙來親自主政此事。記者獲知,參會人員包括在此次事件中受損最嚴重的溫州市納斯特鞋業董事長蔡仁勝,以及在對俄貿易中出口量較大的東藝鞋業董事長陳國榮等。
昨天下午2時許,記者撥通蔡仁勝的手機,里面環境比較嘈雜,蔡仁勝匆匆說了一句:“我們還在開會”隨即掛斷電話。17時,記者再次撥打電話,蔡仁勝說:“感謝媒體的支持,但為了我們自身的利益,有關情況還請你們向商務部了解。”此后,記者一再詢問會議情況,他仍然保持沉默,“商務部讓我們一個字也不能透露。”
無論使用何種戰略,只要能夠利用中國的成本與市場資源,讓溫州鞋洗清低價品的傾銷嫌疑,使溫州鞋商獲得應得的利益,就是好的發展戰略,溫州鞋商就能走到囚籠之外
中國鞋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第一時間與我們聯系,謝謝!也歡迎各企業投稿,投稿請Email至:8888888888@qq.com
我要評論:(已有0條評論,共0人參與)
你好,請你先登錄或者注冊!!!
登錄
注冊
匿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