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動態]青島藍村“江北第一鞋都”名聲大噪
2005-02-22 10:18:24 來源: 中國鞋網 http://www.annualhp.com/
提起藍村,人們并不陌生,因為這里是膠濟鐵路與藍煙鐵路的交匯處,藍村也因此而聞名。然而不經意間,如今的藍村卻以“江北第一鞋都”而名聲大噪。
看看這組有關藍村鞋業的驚人數字:在方圓43.96平方公里的藍村鎮,1600家鞋廠和加工點星羅棋布;從事鞋料、鞋材、鞋膠、鞋盒、托運、銷售等的人員達3萬人,僅生產世界知名“耐克”鞋的韓資企業———青島三湖制鞋有限公司一家企業,就擁有員工9000多人,每年生產“耐克”鞋近800萬雙;每年有6000多萬雙鞋在藍村鎮誕生,并從這里銷往全球;在集產、加、銷于一體的鞋業鏈的強勁帶動下,藍村鎮農民年人均收入1萬多元……
藍村人憑著一股百折不撓的拼勁,終于完成了從“丑小鴨”到“白天鵝”的嬗變。
“鞋窩”變“鞋都”
“上到99,下到剛會走,人人有一手。”如今的藍村鎮,幾乎一半的人口從事著與鞋相關的加工業。但曾幾何時,藍村鞋業的名聲卻并不妙。藍村鎮黨委書記宋波介紹說,當年藍村之所以被稱為“鞋窩”,主要是因為當地鞋膠質量不過關,“藍村鞋”經常斷底、開膠,在市場上一直被經銷商和消費者認為是低檔貨,批發價每雙也就在10元左右。
吃盡苦頭的藍村人開始認識到質量的重要。此后,越來越多的制鞋業戶開始使用優質的樹脂膠,同時采用新工藝、新技術和新設備,并經常到廣州、溫州等地了解市場行情,學習先進的生產和管理經驗,“藍村鞋”隨之有了脫胎換骨的變化,在市場上的占有率猛增。
走進藍村鎮有名的魯家埠可以發現,這里幾乎家家開鞋廠,逢街便開店,85%的家庭吃上了“皮鞋飯”。現在全村有200多家皮鞋廠,年產皮鞋600多萬雙。而整個藍村鎮去年共生產皮鞋6000萬雙。制鞋業業已占據藍村鎮財政收入的半壁江山,每年帶來3400萬元的財政收入。藍村成了名副其實的“鞋都”。
“雜牌”變“品牌”
殘酷的市場競爭,讓藍村制鞋企業認識到了品牌的重要。他們開始因勢利導,創建自己的品牌。在招商引資過程中,藍村注重引進科技含量高的企業,以達到“借別人肥水,澆自家田園”的目的。為提升產業規模和產品檔次,他們規劃建設了皮鞋城,統一進行基礎設施和服務機構配套,吸引了110家皮鞋加工、鞋料經營大戶進城經營。鎮里還成立了皮鞋技術檢測中心,重點推廣鞋面裝飾技術等新工藝、新技術。隨后,“伊加藝”、“金牛”、“帥途”等180多個皮鞋品牌如雨后春筍般冒將出來。
“只有確保質量,才能不砸藍村皮鞋的牌子!”如今,越來越多的藍村人更加注重產品質量,更加注重對鞋業品牌的培育。
行下春風得甘霖
“藍村鞋”的崛起,自然離不開當地黨委、政府營造的良好經濟發展環境。
外地有人要貨,家里有人供貨。在鎮黨委、政府的引導下,托運公司應運而生,現在已開發60多條托運線路,并實行24小時收貨制度,130多名裝卸工晝夜服務,將“藍村鞋”運送到全國各地。
前些年,制鞋業戶向外運輸皮鞋的城七路,是一條晴天塵土飛揚、雨天泥濘不堪的土路。鎮里多方籌資3000多萬元,為制鞋業戶鋪就了一條水泥路,被群眾稱為“黃金致富路”。
過去,制鞋業戶見了有關部門工作人員就頭痛。鎮黨委于是與職能部門“約法三章”:不準以任何名義向業戶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從而解除了業戶的后顧之憂……
“藍村鞋”改變了藍村人的命運。有理由相信,藍村人將用辛勤的雙手開創江北“鞋都”更加輝煌燦爛的明天。
中國鞋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第一時間與我們聯系,謝謝!也歡迎各企業投稿,投稿請Email至:8888888888@qq.com
我要評論:(已有0條評論,共0人參與)
你好,請你先登錄或者注冊!!!
登錄
注冊
匿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