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鞋匠與他的50000雙布鞋
2004-09-28 08:16:21 來源: 中國鞋網 http://www.annualhp.com/
一輛奧迪轎車停在桐鄉市洲泉鎮一條名字叫南市梢的小巷口,車內走下一名挺著大肚子的孕婦,她專程從海寧趕到這里,在老鞋匠勞永德那里買了一雙冬天穿的蚌殼棉鞋。她說打聽了好長時間,才找到了這位專門手工做布鞋的老鞋匠。問起62歲的勞師傅,從他手中做出去的布鞋有多少,老鞋匠扳著指頭粗略一算:“大概有50000多雙了吧。”
走進勞師傅做鞋的作坊,小平房低矮、破舊,見證了年代的久遠,臨街的一排矮店板和一扇木門,已經顯現出了歷史的滄桑,只有懸掛在墻邊的一雙雙新布鞋,與這里的環境形成了一個強烈的反差。勞師傅的衣著雖然有些陳舊,但是漿洗得十分干凈。說起他學制作布鞋手藝的初衷,勞師傅十分健談:“1959年的一個冬天,17歲的我突然感覺右髖骨處疼痛,當時既沒有好的醫生,也沒有那么多錢治病,就這樣一疼就是半年,后來發展到臥床不起。誰知半年以后,疼痛突然消失,而我的右髖骨就從此短了一截。”說著,勞師傅特意站了起來,讓我們看了他懸空一截的右腿。就這樣,為了今后能夠養活自己,18歲的勞永德就拜了當地一名很有名氣的老鞋匠厲明橋為師,成了一名鞋匠師傅。40多年來,他就是憑著自己的艱辛和努力,靠自己的雙手養活了自己。
聊起布鞋的興盛和衰落,勞師傅一邊使勁地敲打著襯在鞋里的鞋楦,一邊訴說著布鞋的今昔。過去每年布鞋的興旺期有三季,主要是清明、立秋和過年,其中過年是以棉鞋為主。從圓口、大舌頭毛料鞋變成方口布鞋,后來又發展到松緊布鞋;棉鞋也是從套穿的蚌殼棉鞋演變成用鞋帶系的北京棉鞋時,已經進入了改革開放期。大約到1985年,許多年輕人進了工廠,兜里也開始有錢了,生活條件也逐步改善,此時,款式新、種類多,而且耐穿的皮鞋進入了尋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從此布鞋一蹶不振。因此,他的3個徒弟也因為生意清淡,相繼離開了這鞋鋪,進了企業或自己開了商店。
俗話說:酒香不怕巷子深。就是因為勞師傅有著這種鍥而不舍的精神,他的布鞋成了遠近聞名的“特產”,海寧、桐鄉,就連杭州也有人到他這里買布鞋。特別是近期,好像有一股穿布鞋的風尚在悄然興起,常常有一些機關工作人員前來買布鞋穿。而每當有人慕名前來買鞋時,勞師傅都是像家里來了親戚般地接待他們。盡管這布鞋市場目前前景還是不廣,但已經做了45年布鞋的勞師傅,割舍不下這份40多年的布鞋情緣,他每天在這無人知曉的小巷里,不停地粘幫、縫鞋口,操持著他畢生的這門手藝。他每天日升而起,日落而歸,仿佛還在等待著布鞋的昔日輝煌。
中國鞋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第一時間與我們聯系,謝謝!也歡迎各企業投稿,投稿請Email至:8888888888@qq.com
我要評論:(已有0條評論,共0人參與)
你好,請你先登錄或者注冊!!!
登錄
注冊
匿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