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PC業喜中有憂
市場前景十分廣闊
據預計,2005年國內PC消費量將達到35萬~45萬噸,現在看來2004年就要達到這個水平。2003年我國進口PC達53.47萬噸,耗資10.03億美元。市場表觀消費量44萬噸,增幅達30%。由于國內市場聚碳酸酯產量小、需求旺,市場前景十分廣闊。
自1965年我國實現PC工業化生產以來,先后有上海中聯化工廠、重慶長風化工廠及五礦常州合成化工總廠等8家工廠建立了PC生產裝置。但在這8家企業中,設計生產能力最大的也只有3000噸/年,最小的僅80噸/年。這些企業裝置規模小、使用生產技術較落后的間隙法生 產、產量低、產品質量差且品級牌號小。全國PC的總設計能力約6000噸/年,但實際產量很低。1995年總產量為593噸,1998年為400噸, 目前的產量維持在2000噸左右。
然而,全國PC消費量在迅速增加,與我國PC樹脂長期以來產量低、質量差、品種單一形成鮮明對比。有關部門提供的數據表明,1985年全國PC消費量不足3000噸,1995年快速增長到4.18萬噸。2000年接近15萬噸,2001年達到26萬噸。2002年1至10月已超過31萬噸。由于國產PC無論在品種、產量、質量等方面無法滿足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需求,國家每年需要花大量外匯從國外進口。1995年至1998年,我國進口PC分別 為4.15萬噸、6.55萬噸、8.19萬噸和10.88萬噸。1999年進口量達16.06萬噸,2000年到2003年海關統計PC進口分別是23萬噸、26萬噸、34萬噸和44萬噸。
為此,1997年12月,國務院批準將工程塑料作為國家重點鼓勵發展的產業;1999年萬噸級酯交換法PC生產裝置又被列入國家計委、科技部頒布的“當前優先發展的高技術產業化重點領域指南”和國家經貿委高新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項目。國家政策的支持,將使這一市場具有更大的可靠性。有關人士認為,隨著我國經濟高速發展,PC的國內消費量仍將繼續增長。1995年至2003年,我國PC的消費平均增長高達30%,遠高于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市場潛力不但巨大而且相對穩定。
同時,兩大因素也嚴重制約著國內PC產業的發展,一是擁有生產技術的企業不轉讓技術,二是國內原料供應環境變得越來越嚴峻。
先進技術被壟斷
據了解,我國PC生產技術開發工作始于20世紀50年代末,幾乎與世界同步,‘光氣‘和‘非光氣‘兩種方法都作過較多研究。但多年來在生產技術上未有重大突破,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有較大的差距。‘九五‘以后國家加大了PC生產技術開發力度,化工行業某研究院承擔了國家科技攻關項目——‘500~1000噸/年酯交換法PC連續縮聚新工藝工業性技術開發‘。在國家大力支持下,該院1998年完成了百噸級中試,被國家重點科研項目評估委員會評定為A級。1999年又建立了千噸級連續化試驗裝置,實現了連續穩定運行,生產出了合格的產品,全面完成了攻關任務,同時取得了萬噸級生產裝置的技術參數。同年,萬噸級‘酯交換法‘PC生產裝置又被列入原國家計委、科技部頒布的‘當前優先發展的高技術產業化重點領域指南‘項目,同時列入原國家經貿委高新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項目,并最終通過了原國家石油和化學工業局組織的成果鑒定。專家認為,這一成果縮短了我國PC生產技術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利用我國自己的科研成果和技術建立萬噸級PC生產裝置,對緩解我國目前十分尖銳的供需矛盾、打破國外公司對我國的技術和價格壟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隨著我國科研院所體制改革,1999年6月該研究院進入了某大型化工企業。我國惟一獲得成功的PC生產技術便成了該企業的自有技術,而且列入了禁止向外轉讓的關鍵技術之列。不管誰來談,開出什么樣的條件,這一技術就是不轉讓。很明顯,不轉讓技術是為了自己在該行業形成壟斷優勢,但現在國外PC巨頭紛紛在國內設廠,這一目的是難以實現的,其結果只是削弱了本國PC產業的發展力量。
原料供應量少價漲
另一方面,PC生產的原料供應出現困難。PC整個生產流程較長,生產企業一般不采取從頭做起的辦法,而是采購某一中間體為原料來進行生產。其中主要原料苯酚、雙酚A等產品,國內均產不足需,有較大缺口,進口依存度都在50%以上。但是,目前進口苯酚已列入我國反傾銷的產品之列,雙酚A也在反傾銷調查之中,進口渠道受到一定限制。這些產品在國內市場的供不應求的狀況,使得市場價格高漲。如苯酚僅在一年的時間內,市場價格就由每噸6000元漲到目前的12000元左右,對下游的PC生產企業影響巨大,企業上PC項目顧慮重重。苯酚、雙酚A均為大量消耗石油的資源性產品,如產1噸苯酚約需消耗3噸原油。在國內石油資源短缺日益嚴重的背景下,這些化工產品在國內市場一直短缺。而生產裝置的建設,形成系列往往耗資數百億元,技術要求也很高。所以目前國內企業確實沒有能力迅速增加產能,在相當一段時期內,只能利用國外資源解決國內急需。
如今,PC材料已在從電子、航天等尖端科學到百姓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得到越來越廣泛應用,成為眾多工業產品的主要基本材料之一。我國PC產業的發展現狀與國民經濟高速發展的形勢很不相稱,應該妥善解決制約因素,盡快推動我國PC產業的發展。
反傾銷做法值得商討
現在中央提出了要采取充分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的戰略,如何按照中央這一方針做好我國的反傾銷工作,以利于我國經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是需要認真研究解決的問題。
發達國家對短缺的資源性產品反傾銷做法值得借鑒。1999年,日本國內生產企業對大量進口的一次性筷子提出了反傾銷問題,政府在舉行多次聽證后,權衡利弊,把一次性筷子的關稅目錄細分為高、低多個檔次,對高檔、高價格的產品實施反傾銷,對低檔產品的進口關稅反而從5.2%降到4%。建議國內的企業生產高檔產品,避開大量進口的低檔產品的沖擊,并要求把一次性筷子回收用于造紙工業原料。日本政府的這一措施,既有助于解決國內木材資源短缺問題,保護了環境綠色植被,又解決了民族工業不受進口沖擊的問題,高價的產品想進來賺錢還沒門。一舉多得,不可謂不高明。
- 上一篇:滬膠前路彷徨
- 下一篇:耐克CEO離任,中國品牌能得到什么啟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