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職場熱點的分析 銷售人員是職場的長青樹
2004-06-24 09:04:54 來源: 中國鞋網 http://www.annualhp.com/
一、擴招一族
與 1998 年相比,1999 年、2 000年、200 l 年 3 年共擴招 300多萬人。很顯然,這 300 萬人都正在或將要以大學畢業生身份去搶奪飯碗。在就業形勢十分嚴峻的情況下,應屆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率是一個大家都十分關注的數字。目前畢業生們都找到工作了嗎?已經找到工作的畢業生們還好嗎?我們在 2003 年 9 月份做了一份網上“應屆大學畢業生就業調查”。
結果顯示,已經找到滿意工作的只有 8 % ( 262 票);已經找到工作.但不理想的 22 %( 686 票);正在找的 53 % ( 1651 票);沒找工作,先繼續充電學習的 9 % ( 283 票);不找了,要自己創業的 6 %( 215 票)。
我們在此不想對 53 %建議什么求職技巧,回顧曾經錯過的機會,也許自己沒有掌握推銷自己的技巧、也許好高騖遠或左顧右盼,也許片面追求物質條件,結果失去了良機。但不要一味地自責或憤世嫉俗。因為公司在挑選一個人時,看中的是他是否適合一個職位。也就是說,按職位去選人,以職位所需要的性格特征和專業知識去挑人。所以也許你是最好的,但對這個職位并不一定是最合適的。
對于目前工作暫時不理想的 22 % ,真的不理想嗎?等過了磨合期.日久生情。也許就喜歡上目前的工作了。機會不是等來的,目前用人單位只能根據自身需要安排你的工作,即使所分配的工作難以勝任或興趣不濃,也應先接受下來,力爭干好,確有難處,以后再說。至于生活、工作條件方面,也不宜提過高要求,不要計較一時的個人得失,更要從長計議才是。
二、異地招聘形成對流
只有流動,才能保持職場的清新。 2003 年,浙江第六次進京獵才,推出的3000 余個崗位引得 6000名北京賢才前來競聘,結果又一次滿載而歸。該次浙江招聘團計劃招考錄用黨政機關工作人員100 余名;招聘大專院校教授、學科帶頭人、高級工程師、主任醫師和企業高中層領導等 700 多名。招聘對象為在京各重點高校碩士以上畢業研究生及部分緊缺專業的本科生、北京和各地在職高中級專業技術和管理人員。廣東省人才服務中心 2003年 11 月 15 日組織省內 150 多家企事業單位前往武漢,舉行廣東省招聘高級人才(武漢)洽談會,公開招聘逾 3000名高級人才,其中最高年薪將達 4O 萬元。
為了吸引外來人才,繼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之后,沈陽將于近日啟動“人才居住證”制度。此舉意味著長期束縛沈陽人才合理流動的框框被打破,沈陽老工業基地振興將有更好的人才“軟環境”。沈城數以萬計的外來人才在持有這張“沈陽綠卡”后,將在醫療保險、養老保險、住房公積金及子女就學等方面享有與本市居民相同的待遇。
外省市來京招才的同時,北京的企業也走了出去,由海淀區人事局、中關村人才市場主辦的2003 年度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外出招聘團已于2003年 10 月底結束了在西安的招聘,目前在蘭州繼續西北線的招聘活動。
三、公務員最熱
其實自從國家公務員招聘向社會敞開了大門以后,人們在就業形勢日趨嚴峻的迷霧中,似乎又看到了一絲曙光。大家看到公務員工作穩定、社會地位高、待遇豐厚、有成就感。于是乎,莘莘學子、白藍灰領紛紛挑燈夜戰,備戰公務員考試。2003年,一方面是就業壓力嚴峻的緊張氣氛,一方面政府平均給公務員加薪幅度達15%;因此報考公務員無疑成了職場的“香餑餑”。
來自人事部的消息說,2003年共有360240人通過互聯網報考2004年中央、國家機關公務員。其中181488人通過了招考部門的審核,報名人數與合格人數都是歷年最多的。僅從北京來看,2003年的報名總數達到了創紀錄的 33385 人,比去年多出了 l 萬多人。北京的報名情況是大專以上學歷占絕大多數,大約為 31000人.中專學歷約為 2000人。這次中央、國家機關公務員招考的職位總數只有 7900 個,因此競爭十分激烈。不過,也有專家提醒,進了國家機關并非入了“保險柜”,工作壓力是一方面,自身難以抗拒的客觀原因,致使好不容易拼來的崗位輕易失去的也有很多。
四、銷售人員需求:職場的長青樹
銷售職位的供需兩旺現象一直是職場的一道風景線,市場營銷類職業一直是招聘的熱門職業。從2003年的統計情況看,它總是列在招聘的前三位。占所有職業招聘類別的百分比總在10—15%之間變化浮動。數據表示全年前5位熱門職業占據所有招聘職位類別的百分比平均值是9.76%,而銷售職業類別占據所有招聘職業類別的百分比比例全年平均值是11.6%,高出近2個百分點,相對于其他職業遙遙領先。雖然銷售類招聘比例居高不下,但企業對銷售人員的要求也水漲船高。對銷售人員的要求并非往日的“能言善辯”就行,以電信行業營銷人員為例,不僅要熟悉移動通信行業,具有良好的客戶資源溝通能力以及良好的客戶網絡,還要有較強的學習、創新和表達能力;有較強的市場營銷意識;一般有移動設備銷售經驗,計算機操作熟練,有團隊合作精神,適應經常性出差,有全國各地的市移動通信行業的客戶網絡關系者才會被優先考慮。再以汽車銷售人員為例,作為新車銷售應具備汽車經營人員從業資格、舊車交易具備汽車經紀資格,但是在各個汽車銷售行擁有職業資格的卻非常少。房地產業方面對銷售人員的要求認證如房地產營銷策劃師、房地產職業經理人等也已經相繼推出。總之,雖然銷售類職位數量多,但企業都想招到能帶來80%銷售額的那20%銷售專才,另外應聘者同樣人數眾多,所以從企業挑選、待遇和考核錄用上還是充滿挑戰。
五、高級管理需求一路飆升
去年5 、6 、7月份高級管理人員的招聘比例分別是 9 .74 % 、10.55 %和 10.96 %。通過和以往的月份數據比較,我們發現,高級管理人員需求一路飆升,需求旺盛。
針對 2003年中出現的高管人員“高開高走”的現象,獵頭專家分析:目前在中國人才市場上,具有國際經驗的頂級職業經理非常匱乏,近乎空白。這主要是因為目前國內的頂級管理人才工作背景單一,缺少工作經驗所致,特別是缺少在多文化企業、多經濟文化下工作的背景,即缺少在跨行業的不同企業文化中、不同的經濟文化和不同的地域文化中工作的經驗。管理人才有其自身的培育成長規律,絕不是上管理培訓班或讀幾年 MBA 便可以一蹴而就的。因此,目前在國內人才市場上,尤其是高級管理人才屬于百分百的“稀缺資源”。
企業運營人才的需求潛力早就體現在職業經理人的需求壓力上了,企業制定的前景與戰略終究要靠中層管理人員貫徹實施。高級管理人員可能會受行業和董事會的影響而風雨縹渺,但那些掌握分析和管理生產活動的工具和手段,了解生產能力規劃和管理,包括庫存管理和控制、生產信息和控制系統、成功運營策略的制定與實施等的人才永遠是企業爭奪的對象。
六、計算機硬件、網絡行業需求減緩
2003年計算機幣硬件和網絡職位需求下降,相應的職位競爭更加激烈。該行業占所有行業的招聘比例從年初的 22 .8 %一路滑落到 11月的5.68 %。隨著計算機應用領域的知識更新速度加快,IT業的不斷發展,迫使IT行業的從業者需要不斷獲取最新技術以跟上科技進步的步伐。IT專業的大學畢業生在求職時需要避免盲目樂觀和盲目悲觀。前者是因為對就業形勢估計不足,過于自信和自負;后者是因為高估就業形勢的嚴峻程度,過于消極和自卑。兩種心態對大學畢業生求職都極其有害。了解社會實際需求,掌握最新實用技能和一定的求職策略,對于克服上述兩種傾向,保持平穩的心態是大有益處的。
七、“海待”漂出海面
曾幾何時,一大批“海歸派”創業的輝煌經歷讓他們身價直線飚升。而現在,出國越來越平常,含金量日趨下降,“海歸派”的求職路不再那么順利。有調查顯示,在過去的 20 年里,有近 40 萬國人留學海外。到目前為止,已有 13 萬人學成歸國。而且 “海歸”的人數還在以每年 13 % 的速度遞增。在一浪高過一浪的歸國潮面前,許多曾經抱有“鍍金”想法的留學人員發現:“海歸”的名片并不能讓他們成為招聘市場中的搶手人才。
對于“海歸”回來待業成“海待”的現象,智聯招聘人力資源專家認為并不奇怪。現在是“要能力不要背景”,國內企業不再打腫臉充胖子,不再以擁有多少“海歸”數量往臉上貼金。“海歸”成為一個中性詞,其前景變得越來越現實。對于留學歸來的人們,是鍍金還是真金已經到了檢驗的時候。現在回國人員越來越多,國內不少公司在用人觀念上也已經產生了變化。出于節約開支、注重效率的考慮,很多進軍中國的國外公司都加快了人才本地化的進程。與此同時,本土人才迅速成長起來了,他們在技術上并不遜色于海歸派。而且,中國高校培養的高質量人才也越來越多,中國也有了亞洲排名前 20名的商學院。許多優秀的學生不需要出國就可以拿到國際上認可的資格證書。因此,而對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和日漸挑剔的目光,“海歸派”應該重新估計自己的價值,給自己在市場中一個合適的定位。
八、北京上海兩大地盤:行業需求和薪酬待遇風景各異
比較全年北京、上海熱門行業的招聘比例走勢,發現兩地行業需求差異凸顯。北京的行業需求分布比較平均,只有IT行業需求明顯強于其他行業,而上海的制造業和咨詢行業各領風騷,成為上海地區的特色。
在北京的制造業行業招聘比例疲軟地維持在7%左右時,上海制造業需求比例 一直在 18 %高位飄揚。有專家分析,北京制造業發展正面臨著專業技術人員不足、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低于全市整體水平、個別行業工資增速過低、國有制造業下崗職工壓力較大等四大難題。反之,北京作為全國IT行業的中心,計算機硬件、IT多領域經營、通訊技術行業的招聘比例和上海不僅有一拼,甚至略高于上海。比如IT多領域經營,兩地都在 16 %左右持平。咨詢行業的行業需求平均百分比為 16%,高出北京近10個百分點,成為上海的明顯強勢。上海作為經濟快速發展和開放城市,作為“外腦”的咨詢行業則更容易得到企業的認可。
縱觀兩地的就業環境,專家認為,北京是科技開發的重要基地,又是我國最大的文化教育中心,而上海則是一個“實用型”城市。對于人才標準,上海更加注重能力而不是學歷。北京和上海都是買方市場,但同上海相比,北京在吸引人才方面的步伐顯然要慢了一些。
中國鞋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第一時間與我們聯系,謝謝!也歡迎各企業投稿,投稿請Email至:8888888888@qq.com
- 上一篇:蘇州工業園來重慶挖機械師
- 下一篇:2024年度中國皮革行業十佳設計師揭曉
我要評論:(已有0條評論,共0人參與)
你好,請你先登錄或者注冊!!!
登錄
注冊
匿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