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槽、內部控制、59歲現象 誰解國企經營者之憂?
2004-04-17 14:19:56 來源: 中國鞋網 http://www.annualhp.com/
你在追求財富方面要達到一個什么樣的目標?把這個問題交給普通人,得到的回答肯定是千姿百態乃至千奇百怪。交給企業家,得到的回答又會如何呢?一般人的猜想可能是“多多益善”,因為企業的主要目標就是創造利潤,作為創利機器的發動機的企業家,對財富的追求不應該小胃口。
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把這個問題交給3192位企業家,得到的答案相當集中:40%的人選擇“能讓此生沒有后顧之憂”,高居榜首;28.1%的人選擇“能在平均水平以上就可以”;22.2%的人選擇“能過富裕的生活”。而選擇想進入“中國500富豪榜”的只有3.5%。看來,中國的企業家們對財富較少有不切實際的極端追求。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把企業家們按年齡和所有制分類,選擇“能讓此生沒有后顧之憂”比例最高的是兩種類型的企業家:年齡在55歲以上的企業家和國有企業經營者,選擇率分別為46.5%和46.4%,均明顯高于其他年齡段、其他所有制。
55歲以上的企業家關心個人的后顧之憂,這容易理解。國有企業的企業家有那么大比例關注后顧之憂,意味著什么?
意味著他們認為自己的未來是缺乏保障的,他們希望自己財富的積累在未來能夠提供或者足以購買這種保障。
顯然,至少近半數的國企經營者目前的收入水平不具備這樣的積累財富的能力。
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的調查報告提供了這方面的數據。56.4%的國有企業經營者2002年度的年收入在4萬元以下,這個比例在各種所有制企業中遙遙領先,比私營企業高出近30個百分點,比外資及港澳臺資企業高出38個百分點;年收入在4—10萬元的占34.1%,與其他所有制企業差別不明顯;年收入在10—50萬元的只有9.3%,比其他所有制企業低13至29個百分點;年收入在50萬元以上的只占0.2%,比例之低,與其他類型企業無法相提并論。也就是說,90%的國有企業經營者年收入在10萬元以下;更有56.4%的國企經營者年收入在4萬元以下,換算成月收入,只有3000來塊錢。
3000來塊錢是個什么概念?大概相當于或略高于一個普通大學本科畢業生的起薪。
與普通城市居民相比,國有企業經營者的這個收入水平不算低,維持生計沒有問題。但放在企業家群體中,他們無疑是低收入階層。
他們的收入該這么低么?他們該成為企業家中的窮人嗎?
這是個老問題,一個已經喊了十幾年的老問題。我想起了當年紅塔集團的褚時健出事,許多專家、企業家曾經就國企經營者的約束與激勵問題發出過呼吁。我還想到,每年4月的企業家日,人們都會發出類似的呼吁。正因為如此,當我研讀2004年度的《中國企業經營者成長與發展專題調查報告》時,我感到有些無奈:雖然呼吁了很長時間,這個問題仍遠未解決。
前不久和一位中字頭集團公司的老總閑談,這位年薪20多萬的老總正為如何確定公司中層管理人員的薪酬犯愁:想定50萬,不僅怕違反有關規定,連自己心里也不平衡:他是我的下屬,年薪卻比我高一兩倍!不這么定吧,周圍同類型公司年薪百萬的位置就等著他手下這些干將。真是左右為難!
如果我們現在的國企只從事非競爭性產業,其經營者視同公務員,按行政級別領工資,也就談不上什么后顧之憂。難就難在我們的國企仍大量存在于競爭性領域,他們要和其他企業真刀真槍地競爭,他們的老總和干部承受著與其他所有制企業的同行們一樣大的壓力。這些國企經營者的收入明顯低于其他企業的經營者,日子一長,什么事情不會出?
跳槽。
內部人控制。
59歲現象。
人們已經看慣了發生在國企經營者身上的種種變故,而這些變故還在每天上演。值得特別提出的是,目前我國已經進入國企改制高峰期,大多數國有企業將改組為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有的干脆會賣給私人資本。從長期說,國企經營者的后顧之憂終將成為歷史;但就近期說,這種后顧之憂反而可能加劇。而國企經營者對自己未來存有某種擔心,這對國企的健康改制又意味著什么?
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把這個問題交給3192位企業家,得到的答案相當集中:40%的人選擇“能讓此生沒有后顧之憂”,高居榜首;28.1%的人選擇“能在平均水平以上就可以”;22.2%的人選擇“能過富裕的生活”。而選擇想進入“中國500富豪榜”的只有3.5%。看來,中國的企業家們對財富較少有不切實際的極端追求。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把企業家們按年齡和所有制分類,選擇“能讓此生沒有后顧之憂”比例最高的是兩種類型的企業家:年齡在55歲以上的企業家和國有企業經營者,選擇率分別為46.5%和46.4%,均明顯高于其他年齡段、其他所有制。
55歲以上的企業家關心個人的后顧之憂,這容易理解。國有企業的企業家有那么大比例關注后顧之憂,意味著什么?
意味著他們認為自己的未來是缺乏保障的,他們希望自己財富的積累在未來能夠提供或者足以購買這種保障。
顯然,至少近半數的國企經營者目前的收入水平不具備這樣的積累財富的能力。
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的調查報告提供了這方面的數據。56.4%的國有企業經營者2002年度的年收入在4萬元以下,這個比例在各種所有制企業中遙遙領先,比私營企業高出近30個百分點,比外資及港澳臺資企業高出38個百分點;年收入在4—10萬元的占34.1%,與其他所有制企業差別不明顯;年收入在10—50萬元的只有9.3%,比其他所有制企業低13至29個百分點;年收入在50萬元以上的只占0.2%,比例之低,與其他類型企業無法相提并論。也就是說,90%的國有企業經營者年收入在10萬元以下;更有56.4%的國企經營者年收入在4萬元以下,換算成月收入,只有3000來塊錢。
3000來塊錢是個什么概念?大概相當于或略高于一個普通大學本科畢業生的起薪。
與普通城市居民相比,國有企業經營者的這個收入水平不算低,維持生計沒有問題。但放在企業家群體中,他們無疑是低收入階層。
他們的收入該這么低么?他們該成為企業家中的窮人嗎?
這是個老問題,一個已經喊了十幾年的老問題。我想起了當年紅塔集團的褚時健出事,許多專家、企業家曾經就國企經營者的約束與激勵問題發出過呼吁。我還想到,每年4月的企業家日,人們都會發出類似的呼吁。正因為如此,當我研讀2004年度的《中國企業經營者成長與發展專題調查報告》時,我感到有些無奈:雖然呼吁了很長時間,這個問題仍遠未解決。
前不久和一位中字頭集團公司的老總閑談,這位年薪20多萬的老總正為如何確定公司中層管理人員的薪酬犯愁:想定50萬,不僅怕違反有關規定,連自己心里也不平衡:他是我的下屬,年薪卻比我高一兩倍!不這么定吧,周圍同類型公司年薪百萬的位置就等著他手下這些干將。真是左右為難!
如果我們現在的國企只從事非競爭性產業,其經營者視同公務員,按行政級別領工資,也就談不上什么后顧之憂。難就難在我們的國企仍大量存在于競爭性領域,他們要和其他企業真刀真槍地競爭,他們的老總和干部承受著與其他所有制企業的同行們一樣大的壓力。這些國企經營者的收入明顯低于其他企業的經營者,日子一長,什么事情不會出?
跳槽。
內部人控制。
59歲現象。
人們已經看慣了發生在國企經營者身上的種種變故,而這些變故還在每天上演。值得特別提出的是,目前我國已經進入國企改制高峰期,大多數國有企業將改組為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有的干脆會賣給私人資本。從長期說,國企經營者的后顧之憂終將成為歷史;但就近期說,這種后顧之憂反而可能加劇。而國企經營者對自己未來存有某種擔心,這對國企的健康改制又意味著什么?
中國鞋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第一時間與我們聯系,謝謝!也歡迎各企業投稿,投稿請Email至:8888888888@qq.com
- 上一篇:員工激勵:獎勵制度要不斷推陳出新
- 下一篇:企業怎么做培訓規劃?
我要評論:(已有0條評論,共0人參與)
你好,請你先登錄或者注冊!!!
登錄
注冊
匿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