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人才流失依然嚴峻 為什么那么多人想出去?
2004-04-12 15:23:18 來源: 中國鞋網 http://www.annualhp.com/
最近,一個旨在“探討我國一流高校、科研院所和重要產業界的高層次人才外流狀況”的研究報告表明,現階段我國人才外流趨勢仍不容樂觀。報告通過調查,列舉了大量數據來說明人才外流的現實,及其背后的原因和由此造成的影響。
外企爭奪高層人才
實際上,多年前已有專家提出要警惕入世后可能出現的“第三次人才外流”。前兩次是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曾發生過的兩次以國內人才流失到國外為主要特征的人才外流;這一次,流失目的地不光是國外,更包括在我們家門口的跨國公司。國家人事部人事與人才研究所一項有關我國人才工作十大問題的研究顯示,目前已有來自14個國家的400多家世界500強企業在華建立了研發機構,其中以朗訊麾下的貝爾實驗室規模最大,擁有科研人員500多人,其中具有博士、碩士學位的達96%;微軟中國研究院的60多名研究人員中,20名有國外留學背景,40名是中國著名學府的博士;IBM公司中國研究中心的60多名研究人員全部具有碩士或博士學位。據報道,多家大型外資企業在京研發機構的投資已達10億多元,相當于2002年北京市財政投入科技研發資金的總和。這實際上形成了外資企業爭奪我國高層次人才的橋頭堡。
當然,在人才去留問題上,我們也不全是令人沮喪的消息。與所謂“第三次人才外流”相伴的,是近幾年日益明顯的人才回流趨勢,以至于“海歸派”成為一個相當規模的創業群體。來與去的雙向活躍,構成了近一個時期人才流勢的新特點。國家人事部人事與人才研究所所長王通訊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董克用教授都認為,這與“亞洲四小龍”經濟起飛后的人才回流是相一致的,而我們現在的回流,比想象中來得還要早、快。專家同時指出,這種回流潮中并非沒有隱憂,一是質量――流失的基本上都是精英,而回歸的則良莠不齊;二是數量――科技部辦公廳調研室聯合國土資源部人力資源開發中心最近共同完成的《我國科技人才外流及對策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盡管近期學成回國留學人員的絕對數量在增加,但是相對數量在明顯減少。
外國爭奪緊缺人才
人才流失、特別是關鍵人才流失已經影響到國家安全,這是不容回避的現實。人事部人事與人才研究所十大人才問題研究中單列出一項子課題“人才安全”,并得出結論:隨著“入世”后人才競爭形勢的日益嚴峻,我國面臨的人才安全形勢不容樂觀。
其中一個主要表現就是,我國短缺的重要、關鍵人才具有全球趨同性,即我們所缺的也是人家所缺的。比如目前我國人才缺口較大的現代通信、生物工程、電腦芯片制造和軟件設計等高新技術人才、熟悉國際金融和世貿組織規則的人才、既懂經營又懂管理的復合型人才等,美、日、英、法等發達國家也很短缺。據2000年美國全國科學基金會統計,化學、生物、物理等學科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當年的缺口為45萬,預計到2006年這一數字將擴大為67萬,而其本國培養能力只能滿足總需求的1/3;日本、英國近年來都放寬了向引進信息技術等人才發放綠卡的限制;法國將從2000年開始的五年內發放兩萬張信息技術人才入境的綠卡簽證;對移民一向保守的德國也于2000年開始實施“綠卡工程”,專門開設了網絡征才熱線。
這些形成了全球范圍內針對信息技術、生物工程、國際金融、商貿、企業經營等人才的全面爭奪,使我國本已不多的這部分人才存在被奪走的現實威脅,比如前不久美國某獵頭公司公布了一份囊括我國金融界2000多名高級人才的名單,其中詳述了每位高級人才的適合職位。結合其用人單位往往許以高職、高薪、高股權等極富誘惑力的攻勢,我們的現行體制下可能是很難抵擋的。
為什么那么多人想出去
無論是改革開放之初,還是我國加入WTO后的今天,出國留學都是我國人才外流的主要形式,這一點,不僅有《報告》的大量數據證實,更可以從發生在我們身邊的無數人和事來感知。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研究會副會長潘金云教授就十分感慨于20世紀80年代最嚴重的時候,大學里一個班20人,18人出國,回來的只有一兩人;而現在,這樣的情形沒有了,最近四五年,出入大體平衡,“這是值得欣喜的現象”。
然而,“出入平衡”的表象并不能掩蓋住出國留學熱未有實質性減退的事實。《報告》顯示,1978年以來,我國出國留學人數年均增長率為22.1%,從20世紀80年代初至2002年底,我國出國留學人員共有58萬人,學成回國留學人員15萬人。“出國留學是好的,以后再回來也是好的,但需要反思:為什么那么多人費那么大力氣出去?這不是我們的光榮,而是恥辱。”董克用教授之所以這樣說,因為他感受最深的,是在校大學生把出去當成首選。非常優秀的學生考上大學后,一出國、二考研、三外企,目標基本如此。這里的最大問題是,高等教育占了我們教育資源的很大一部分,理應收回來更多,但好多卻流失了。一方面,人家的大學是比我們好;但另一方面,很多專業到美國卻用不上,這就是教育體制的問題了。
外企爭奪高層人才
實際上,多年前已有專家提出要警惕入世后可能出現的“第三次人才外流”。前兩次是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曾發生過的兩次以國內人才流失到國外為主要特征的人才外流;這一次,流失目的地不光是國外,更包括在我們家門口的跨國公司。國家人事部人事與人才研究所一項有關我國人才工作十大問題的研究顯示,目前已有來自14個國家的400多家世界500強企業在華建立了研發機構,其中以朗訊麾下的貝爾實驗室規模最大,擁有科研人員500多人,其中具有博士、碩士學位的達96%;微軟中國研究院的60多名研究人員中,20名有國外留學背景,40名是中國著名學府的博士;IBM公司中國研究中心的60多名研究人員全部具有碩士或博士學位。據報道,多家大型外資企業在京研發機構的投資已達10億多元,相當于2002年北京市財政投入科技研發資金的總和。這實際上形成了外資企業爭奪我國高層次人才的橋頭堡。
當然,在人才去留問題上,我們也不全是令人沮喪的消息。與所謂“第三次人才外流”相伴的,是近幾年日益明顯的人才回流趨勢,以至于“海歸派”成為一個相當規模的創業群體。來與去的雙向活躍,構成了近一個時期人才流勢的新特點。國家人事部人事與人才研究所所長王通訊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董克用教授都認為,這與“亞洲四小龍”經濟起飛后的人才回流是相一致的,而我們現在的回流,比想象中來得還要早、快。專家同時指出,這種回流潮中并非沒有隱憂,一是質量――流失的基本上都是精英,而回歸的則良莠不齊;二是數量――科技部辦公廳調研室聯合國土資源部人力資源開發中心最近共同完成的《我國科技人才外流及對策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盡管近期學成回國留學人員的絕對數量在增加,但是相對數量在明顯減少。
外國爭奪緊缺人才
人才流失、特別是關鍵人才流失已經影響到國家安全,這是不容回避的現實。人事部人事與人才研究所十大人才問題研究中單列出一項子課題“人才安全”,并得出結論:隨著“入世”后人才競爭形勢的日益嚴峻,我國面臨的人才安全形勢不容樂觀。
其中一個主要表現就是,我國短缺的重要、關鍵人才具有全球趨同性,即我們所缺的也是人家所缺的。比如目前我國人才缺口較大的現代通信、生物工程、電腦芯片制造和軟件設計等高新技術人才、熟悉國際金融和世貿組織規則的人才、既懂經營又懂管理的復合型人才等,美、日、英、法等發達國家也很短缺。據2000年美國全國科學基金會統計,化學、生物、物理等學科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當年的缺口為45萬,預計到2006年這一數字將擴大為67萬,而其本國培養能力只能滿足總需求的1/3;日本、英國近年來都放寬了向引進信息技術等人才發放綠卡的限制;法國將從2000年開始的五年內發放兩萬張信息技術人才入境的綠卡簽證;對移民一向保守的德國也于2000年開始實施“綠卡工程”,專門開設了網絡征才熱線。
這些形成了全球范圍內針對信息技術、生物工程、國際金融、商貿、企業經營等人才的全面爭奪,使我國本已不多的這部分人才存在被奪走的現實威脅,比如前不久美國某獵頭公司公布了一份囊括我國金融界2000多名高級人才的名單,其中詳述了每位高級人才的適合職位。結合其用人單位往往許以高職、高薪、高股權等極富誘惑力的攻勢,我們的現行體制下可能是很難抵擋的。
為什么那么多人想出去
無論是改革開放之初,還是我國加入WTO后的今天,出國留學都是我國人才外流的主要形式,這一點,不僅有《報告》的大量數據證實,更可以從發生在我們身邊的無數人和事來感知。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研究會副會長潘金云教授就十分感慨于20世紀80年代最嚴重的時候,大學里一個班20人,18人出國,回來的只有一兩人;而現在,這樣的情形沒有了,最近四五年,出入大體平衡,“這是值得欣喜的現象”。
然而,“出入平衡”的表象并不能掩蓋住出國留學熱未有實質性減退的事實。《報告》顯示,1978年以來,我國出國留學人數年均增長率為22.1%,從20世紀80年代初至2002年底,我國出國留學人員共有58萬人,學成回國留學人員15萬人。“出國留學是好的,以后再回來也是好的,但需要反思:為什么那么多人費那么大力氣出去?這不是我們的光榮,而是恥辱。”董克用教授之所以這樣說,因為他感受最深的,是在校大學生把出去當成首選。非常優秀的學生考上大學后,一出國、二考研、三外企,目標基本如此。這里的最大問題是,高等教育占了我們教育資源的很大一部分,理應收回來更多,但好多卻流失了。一方面,人家的大學是比我們好;但另一方面,很多專業到美國卻用不上,這就是教育體制的問題了。
在線咨詢
姓名
電話
留言
快捷留言
- 請問我所在的地方有加盟商嗎?
- 我想了解加盟費用和細則。
- 留下郵箱,請將資料發給我謝謝!
- 我對加盟有興趣,請迅速聯系我!
- 我想了解貴品牌的加盟流程,請與我聯系!
- 請問投資所需要的費用有哪些!
中國鞋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第一時間與我們聯系,謝謝!也歡迎各企業投稿,投稿請Email至:8888888888@qq.com
我要評論:(已有0條評論,共0人參與)
你好,請你先登錄或者注冊!!!
登錄
注冊
匿名
- 驗證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