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每年需技工40萬人 而缺口每年在30萬以上
2004-04-02 10:49:20 來源: 中國鞋網 http://www.annualhp.com/
16萬年薪聘高級模具工
到2010年,青島、煙臺、威海三市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達到94%,膠東半島建成世界級制造業中心,山東成為現代制造業強省。相對于這個重要的戰略規劃,目前我省每年需要技工40萬人,而缺口每年在30萬人以上。
巨大的缺口怎么補?
從全省各地勞動力市場調查情況看,制造業技術工人供不應求,短缺嚴重。濟南市勞動力市場統計,去年第四季度制造業登記需求人數為5613人,數量居16個行業之首。濰坊市勞動力市場調查,供不應求的職業中,車工、鉗工居第二位。從工種來看,全省僅數控機床操作工缺口就達五六萬人。據有關消息,青島一家企業以年薪16萬元聘請一位高級模具工。
從技校畢業生的就業情況,也可看出技術工人的短缺。連續幾年來,全省各類技校畢業生十分搶手,高級技工學校畢業生就業率高達98%以上。
不僅總量短缺,結構也很不合理,技能水平偏低。統計顯示,目前全省企業職工隊伍中高級技工占技術工人的比重僅為6%,低于廣東、江蘇、浙江等省份,與發達國家30%至40%的水平相比差距更大。另外,我們對技術工人的技能鑒定標準和手段都低于國際水平。
省人事、勞動部門曾做過推算:按近幾年我省第二產業產值增長幅度,以及第二產業所占比重的增加幅度,全省第二產業從業人員年均凈增50萬人左右,加上因自然減員、下崗失業等需要補充的人員,全省每年需補充職工80多萬人,其中制造業技術工人至少需要補充40萬人。
大學生“回爐”上技校
相對于每年40萬技工的巨大需求,我省技校的現有培養能力只有七八萬人,其中高級技工不足1·5萬人。缺口在30萬人以上。出現這種狀況,教育結構失衡是個主因。應該說,近年來,我省高等教育發展較快,去年全省高校招生37萬人,在校生達到70多萬人。相比之下,培養技術工人的職業教育卻發展緩慢,中等職業教育連續多年下滑,大多數職業學校招生還沒有恢復到“七五”、“八五”時期的水平。
從專業設置看,大多職業學校面向第三產業,如文秘、財會、旅游、商務等等。在學科和專業設置上明確定位為制造業培養一線技術工人的,只有技工學校。
教育結構失衡,不僅導致技術工人“短腿”,也使大學生就業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一些大學生為了就業,不得不“回爐”上技校。如此不正常現象,現在卻很普遍。
一項技術300萬效益
北京市原副市長劉海燕曾經這樣說,北京原想上馬生產奔馳汽車,后來卻改產現代汽車,主要是由于缺少制造奔馳汽車的技術高超、知識全面的高水平技師。
技師有那么重要嗎?
有個小故事可為佐證:
1997年,濟南二機床集團拿到了為美國通用汽車公司英國項目提供大型壓力機生產線的訂貨合同。高級技師戴勇在英國為用戶裝配調試生產線期間。現場調試時,壓力機在運轉過程中突然出現漂油現象,既影響了產品外觀,還造成安全隱患。用戶當即威脅要退貨。重任在肩,技高膽大的戴勇不驚不慌,迅速找到“病因”,改裝打磨一番,問題很快解決。這條生產線的成功外銷,為濟南二機床集團,也為國產鍛壓設備進軍國際市場奠定了基礎。
戴勇的工友,高級技師夏書全,同樣身懷絕技,在感應熱處理方面有多項技術填補國內空白。他發明的“標準塞尺定位”操作方法,解決了國內同行普遍存在的淬火時容易開裂或軟帶過寬的技術難題。這項技術每年為企業帶來直接效益300多萬元。
教育投入技校最低
教育結構失衡,技能人才短缺,追根溯源是人才觀念滯后和用人制度不合理。
一是傳統的人才觀根深蒂固。很多地方和單位依然是重學歷輕技能,以學歷定人才,不把技術工人作為人才看待。二是用人身份界限沒有打破,技工在工資、職稱、職務等方面不能享受應有的待遇。
觀念滯后和政策上的不合理,導致對技術工人的培養重視不夠,投入不足。在各類教育事業中,政府對技校的投入是最低的。技術工人社會地位偏低,使很多人不愿意學技能、當工人,千軍萬馬去擠高考這條獨木橋。
技工缺口如何填補?有關人士認為,應盡快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樹立以能力為本位、需求為導向的人才觀,將技工真正作為人才來看待。
其次,營造技能人才成長、創業的政策環境。在工資、職稱等方面,使技工享有與普通高校畢業生相應的待遇。
再次,盡快調整教育培訓結構,大力發展職業技術培訓和教育。中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中的比例應大體相當,均衡發展。從今年開始,通過各種渠道,全省每年培養技工35萬人到40萬人,其中高級技工保持在15萬人以上,到2010年高級技工占技術工人的比重可達到20%左右。從總量到質量,使技工人才滿足我省制造業快速發展的需求。
到2010年,青島、煙臺、威海三市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達到94%,膠東半島建成世界級制造業中心,山東成為現代制造業強省。相對于這個重要的戰略規劃,目前我省每年需要技工40萬人,而缺口每年在30萬人以上。
巨大的缺口怎么補?
從全省各地勞動力市場調查情況看,制造業技術工人供不應求,短缺嚴重。濟南市勞動力市場統計,去年第四季度制造業登記需求人數為5613人,數量居16個行業之首。濰坊市勞動力市場調查,供不應求的職業中,車工、鉗工居第二位。從工種來看,全省僅數控機床操作工缺口就達五六萬人。據有關消息,青島一家企業以年薪16萬元聘請一位高級模具工。
從技校畢業生的就業情況,也可看出技術工人的短缺。連續幾年來,全省各類技校畢業生十分搶手,高級技工學校畢業生就業率高達98%以上。
不僅總量短缺,結構也很不合理,技能水平偏低。統計顯示,目前全省企業職工隊伍中高級技工占技術工人的比重僅為6%,低于廣東、江蘇、浙江等省份,與發達國家30%至40%的水平相比差距更大。另外,我們對技術工人的技能鑒定標準和手段都低于國際水平。
省人事、勞動部門曾做過推算:按近幾年我省第二產業產值增長幅度,以及第二產業所占比重的增加幅度,全省第二產業從業人員年均凈增50萬人左右,加上因自然減員、下崗失業等需要補充的人員,全省每年需補充職工80多萬人,其中制造業技術工人至少需要補充40萬人。
大學生“回爐”上技校
相對于每年40萬技工的巨大需求,我省技校的現有培養能力只有七八萬人,其中高級技工不足1·5萬人。缺口在30萬人以上。出現這種狀況,教育結構失衡是個主因。應該說,近年來,我省高等教育發展較快,去年全省高校招生37萬人,在校生達到70多萬人。相比之下,培養技術工人的職業教育卻發展緩慢,中等職業教育連續多年下滑,大多數職業學校招生還沒有恢復到“七五”、“八五”時期的水平。
從專業設置看,大多職業學校面向第三產業,如文秘、財會、旅游、商務等等。在學科和專業設置上明確定位為制造業培養一線技術工人的,只有技工學校。
教育結構失衡,不僅導致技術工人“短腿”,也使大學生就業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一些大學生為了就業,不得不“回爐”上技校。如此不正常現象,現在卻很普遍。
一項技術300萬效益
北京市原副市長劉海燕曾經這樣說,北京原想上馬生產奔馳汽車,后來卻改產現代汽車,主要是由于缺少制造奔馳汽車的技術高超、知識全面的高水平技師。
技師有那么重要嗎?
有個小故事可為佐證:
1997年,濟南二機床集團拿到了為美國通用汽車公司英國項目提供大型壓力機生產線的訂貨合同。高級技師戴勇在英國為用戶裝配調試生產線期間。現場調試時,壓力機在運轉過程中突然出現漂油現象,既影響了產品外觀,還造成安全隱患。用戶當即威脅要退貨。重任在肩,技高膽大的戴勇不驚不慌,迅速找到“病因”,改裝打磨一番,問題很快解決。這條生產線的成功外銷,為濟南二機床集團,也為國產鍛壓設備進軍國際市場奠定了基礎。
戴勇的工友,高級技師夏書全,同樣身懷絕技,在感應熱處理方面有多項技術填補國內空白。他發明的“標準塞尺定位”操作方法,解決了國內同行普遍存在的淬火時容易開裂或軟帶過寬的技術難題。這項技術每年為企業帶來直接效益300多萬元。
教育投入技校最低
教育結構失衡,技能人才短缺,追根溯源是人才觀念滯后和用人制度不合理。
一是傳統的人才觀根深蒂固。很多地方和單位依然是重學歷輕技能,以學歷定人才,不把技術工人作為人才看待。二是用人身份界限沒有打破,技工在工資、職稱、職務等方面不能享受應有的待遇。
觀念滯后和政策上的不合理,導致對技術工人的培養重視不夠,投入不足。在各類教育事業中,政府對技校的投入是最低的。技術工人社會地位偏低,使很多人不愿意學技能、當工人,千軍萬馬去擠高考這條獨木橋。
技工缺口如何填補?有關人士認為,應盡快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樹立以能力為本位、需求為導向的人才觀,將技工真正作為人才來看待。
其次,營造技能人才成長、創業的政策環境。在工資、職稱等方面,使技工享有與普通高校畢業生相應的待遇。
再次,盡快調整教育培訓結構,大力發展職業技術培訓和教育。中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中的比例應大體相當,均衡發展。從今年開始,通過各種渠道,全省每年培養技工35萬人到40萬人,其中高級技工保持在15萬人以上,到2010年高級技工占技術工人的比重可達到20%左右。從總量到質量,使技工人才滿足我省制造業快速發展的需求。
中國鞋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第一時間與我們聯系,謝謝!也歡迎各企業投稿,投稿請Email至:8888888888@qq.com
我要評論:(已有0條評論,共0人參與)
你好,請你先登錄或者注冊!!!
登錄
注冊
匿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