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識別培訓中的“承諾”?
2004-02-27 10:46:41 來源: 中國鞋網 http://www.annualhp.com/
培訓作為一種服務,與旅游、零售等其他服務一樣,給予顧客一定的承諾并切實履行,既是優質服務的一種標志,也是塑造培訓品牌的必要手段。但目前有的培訓機構只把承諾作為招攬生源的措施,不少承諾不能有效的落實,有的承諾實際上就是一種預先設計的“陷阱”。承諾不能兌現,已成為當今培訓中最重要的投訴領域之一。因此,對于想要參加培訓的人或組織來說,在選擇培訓項目時,要仔細擦亮眼睛,對培訓機構的承諾進行全面深入的細分和識別。
承諾的內容是否超出培訓機構力所能及的范圍
承諾總是有限的,培訓機構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對培訓質量做出的承諾,才有最終落實的可能性。如果對不在自己權責范圍內的內容做出承諾,能否兌現就值得懷疑。比如有的培訓機構在開展導游培訓時打出“包取證并推薦就業”的字樣,顯然這是超出培訓機構能力范圍的。因為國務院頒布的《導游人員管理條例》規定,任何人只有通過旅游行政管理部門組織的的導游人員資格考試,才能獲得導游員資格證書,可以從事導游工作。從導游就業看,培訓機構只有和人才市場、旅行社企業有著長期密切的合作關系才能實現,實際上這樣的培訓機構是非常少的。當然,如果培訓機構承諾的內容是“不能取得資格證書,可以免費參加下期培訓”,這是可信的,因為它完全可以自行決定。但也有培訓機構因為市場拓展不好,以后不再做導游培訓的風險。
承諾的內容有沒有隱含的附帶條件
不少培訓機構的承諾都是隱含著必要的附帶條件的,缺乏這些條件承諾就不可能兌現。如果受訓者對一些內在的情況不是很熟悉,就不會明白。比如有的培訓機構在市場上打著“免試入學,國家承認學歷”的口號招生,在不少人眼里是很有吸引力的。但實際上國家承認學歷的教育培訓只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參加全國統一的入學考試,包括高考和成人高考;另一種是盡管沒有統一的入學考試,但學習時必須參加統一的課程考試,只有全部課程合格,才能獲得國家認可的文憑,如自學考試和廣播電視大學,在這里培訓機構只起著一個組織者的作用。還有就是研究生課程班,它是既沒有學歷,也沒有學位的。如果要取得學位,除完成論文答辯外,還必須參加教育部門統一組織的綜合考試和外語考試,實際上難度是比較大的。所以,當培訓機構盡管承諾“可以申請學位”,但由于受統一考試的限制,最終能夠拿到學位的少之又少。
承諾的內容有沒有夸大的成分
夸大承諾內容,這是目前培訓中非常常見的現象。比如有的培訓機構在開展證書培訓時,往往都會說自己的通過率位居前列,如果選擇者對此不熟悉,最好找有關部門和單位進行核實。另外,夸大師資陣容和實力的現象也不少。比如不管是什么樣的教師,都冠之“全國著名”、“中國最早”等字號。還有的證書培訓班甚至打出“教師是命題人員、考官”等字樣。而實際上,根據考試的有關規定,所有命題人、考官是不允許參加當年的培訓的。因此,這種承諾大多數都是不可信的。也有的培訓機構把培訓效果說得天花亂墜,比如沒有基礎的人一個月可以說出流利的外語,三天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思維方式等,無疑是不符合教育培訓和人才成長規律的一種宣傳。
承諾不能履行有沒有相應的處理依據
現在培訓中不少投訴都是由于培訓承諾不能兌現而產生的。但在這種投訴的處理中,受訓者往往成了弱勢群體,因為他們基本上都沒有可以作為處理依據的正式證據。尤其對于辦事人員隨便說出的口頭承諾,選擇參加培訓的人一定要慎重。還有的培訓機構在發培訓通知時列出的是知名專家,但到實際上課時卻發現是另一批人,原因是已安排的專家臨時有事;本來承諾的是小班上課,后來卻變成了大班教學;原來承諾的開班時間因為生源不夠而往后推,導致學員出現工學矛盾等。如果培訓機構能就出現這些情況作出相應處理意見的書面承諾,不僅對想參加培訓的人是一種信心,也可以幫助培訓機構樹立良好的市場形象。
承諾的內容是否超出培訓機構力所能及的范圍
承諾總是有限的,培訓機構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對培訓質量做出的承諾,才有最終落實的可能性。如果對不在自己權責范圍內的內容做出承諾,能否兌現就值得懷疑。比如有的培訓機構在開展導游培訓時打出“包取證并推薦就業”的字樣,顯然這是超出培訓機構能力范圍的。因為國務院頒布的《導游人員管理條例》規定,任何人只有通過旅游行政管理部門組織的的導游人員資格考試,才能獲得導游員資格證書,可以從事導游工作。從導游就業看,培訓機構只有和人才市場、旅行社企業有著長期密切的合作關系才能實現,實際上這樣的培訓機構是非常少的。當然,如果培訓機構承諾的內容是“不能取得資格證書,可以免費參加下期培訓”,這是可信的,因為它完全可以自行決定。但也有培訓機構因為市場拓展不好,以后不再做導游培訓的風險。
承諾的內容有沒有隱含的附帶條件
不少培訓機構的承諾都是隱含著必要的附帶條件的,缺乏這些條件承諾就不可能兌現。如果受訓者對一些內在的情況不是很熟悉,就不會明白。比如有的培訓機構在市場上打著“免試入學,國家承認學歷”的口號招生,在不少人眼里是很有吸引力的。但實際上國家承認學歷的教育培訓只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參加全國統一的入學考試,包括高考和成人高考;另一種是盡管沒有統一的入學考試,但學習時必須參加統一的課程考試,只有全部課程合格,才能獲得國家認可的文憑,如自學考試和廣播電視大學,在這里培訓機構只起著一個組織者的作用。還有就是研究生課程班,它是既沒有學歷,也沒有學位的。如果要取得學位,除完成論文答辯外,還必須參加教育部門統一組織的綜合考試和外語考試,實際上難度是比較大的。所以,當培訓機構盡管承諾“可以申請學位”,但由于受統一考試的限制,最終能夠拿到學位的少之又少。
承諾的內容有沒有夸大的成分
夸大承諾內容,這是目前培訓中非常常見的現象。比如有的培訓機構在開展證書培訓時,往往都會說自己的通過率位居前列,如果選擇者對此不熟悉,最好找有關部門和單位進行核實。另外,夸大師資陣容和實力的現象也不少。比如不管是什么樣的教師,都冠之“全國著名”、“中國最早”等字號。還有的證書培訓班甚至打出“教師是命題人員、考官”等字樣。而實際上,根據考試的有關規定,所有命題人、考官是不允許參加當年的培訓的。因此,這種承諾大多數都是不可信的。也有的培訓機構把培訓效果說得天花亂墜,比如沒有基礎的人一個月可以說出流利的外語,三天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思維方式等,無疑是不符合教育培訓和人才成長規律的一種宣傳。
承諾不能履行有沒有相應的處理依據
現在培訓中不少投訴都是由于培訓承諾不能兌現而產生的。但在這種投訴的處理中,受訓者往往成了弱勢群體,因為他們基本上都沒有可以作為處理依據的正式證據。尤其對于辦事人員隨便說出的口頭承諾,選擇參加培訓的人一定要慎重。還有的培訓機構在發培訓通知時列出的是知名專家,但到實際上課時卻發現是另一批人,原因是已安排的專家臨時有事;本來承諾的是小班上課,后來卻變成了大班教學;原來承諾的開班時間因為生源不夠而往后推,導致學員出現工學矛盾等。如果培訓機構能就出現這些情況作出相應處理意見的書面承諾,不僅對想參加培訓的人是一種信心,也可以幫助培訓機構樹立良好的市場形象。
中國鞋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第一時間與我們聯系,謝謝!也歡迎各企業投稿,投稿請Email至:8888888888@qq.com
- 上一篇:區域經理如何對營銷人員進行激勵?
- 下一篇:企業怎么做培訓規劃?
我要評論:(已有0條評論,共0人參與)
你好,請你先登錄或者注冊!!!
登錄
注冊
匿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