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鞋子成為你的保健醫生
鞋子是人們再熟悉不過的生活用品。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一個人擁有幾雙鞋已是普遍現象。鞋子買多了,自然會積累一定的選購經驗,但不可否認,除價格、式樣以外,大多數人對鞋子的“底細”不甚了了。
雖然鞋子屬于衣飾的范疇,但其最根本的功能是在方便人們行走的前提下保護足部。這種保護不僅讓足部免受外傷,而且要減輕由于直立行走的負重而可能導致的足部損傷。為此,在選鞋之前,必須先了解一下我們的雙足。
人的足部有很多骨頭、肌肉、韌帶和筋膜,這些結構構成正常足的兩個縱弓和一個橫弓。如圖1所示,A點是跟骨底部,B點是第一跖骨頭,C點是第五跖骨頭,這三個點是行走與站立時足底與地面的接觸點,也即負重點。足弓的作用非常重要,它可以增加足部的彈性,在行走過程中吸收震蕩,是維持正常健康步態的重要結構,也是判斷鞋底優劣的依據。
為了適應足的結構和功能,我們要改變選鞋時,只是注重鞋面的優劣,而忽視了鞋底的習慣。其實,鞋底的重要性遠超過鞋面。好的鞋底應該:鞋頭部微翹,到達足部負重的D點時,鞋底部的曲線應“落地”與之吻合,而且這部分的鞋底內襯要用柔軟材料制成,以緩沖重力對足的損害。E點是足弓處,鞋底部要凸起,與足弓的凹陷相合,用以減輕足部的疲勞。F點是足跟開始處,鞋底的曲線要平緩,到達G點的跟骨后緣時要略上翹,此處的鞋底內襯也要用柔軟材料制成。總之,整個鞋底的曲線必須與足部的形狀相吻合。
在足的外形方面,最明顯的就是足的大小。可以用兩個指標來測量,即足長和足圍,如圖3所示。足長是指足跟后緣至最長趾前緣的長度,足圍是指以第一跖骨頭和第五跖骨頭組成的足部的周徑。在此基礎上制定標準鞋的規格,并以“碼”來計算。每增加一碼,鞋的長度增加5毫米,足圍增加6毫米。足型是足外形的另一個重要方面。人類足型可以分為三種,如圖4所示,即斜足(埃及型)、尖足(希臘型)和方足(羅馬型),不同的足型對鞋的頭部有不同的要求。
可見,鞋子遠非我們想象的那么簡單。事實上,人們確實很少知道鞋子還有如此多的科技含量。在骨科門診,凡是因足病前來就診的,絕大多數與鞋子長期穿著不當有關。其中,最多見的是拇外翻,多發生于女性,與經常穿高跟鞋密切相關。
拇外翻與穿高跟鞋有關。高跟鞋可使跖骨頭的負重點發生位移,第一、第五跖趾關節始終處于半脫位狀態。這些改變大大增加了足部各個骨性結構和肌肉、韌帶、關節囊等非骨性結構的負擔,久而久之,就容易發生各種足病。第一趾骨外翻超過16°時即為拇外翻,是最多見的足病。拇外翻時可以發生多種畸形情況。首先是第一跖趾關節內側出現骨贅,稱為拇囊炎,其次是拇趾極度外翻,另外還有疊趾、足底胼胝等畸形。除此之外,拇外翻時還常伴有足弓塌陷、前足增寬,所有這些畸形都會導致程度不等的行走不適。
足趾畸形和雞眼,是因鞋子的前倉過小、過尖所致。如果方足和斜足的人經常穿尖頭皮鞋,就會導致形態各異的足趾畸形,如捶狀趾、槌狀趾、爪形趾等,嚴重影響行走。太小太緊的鞋會對足部造成慢性壓迫,使趾甲內陷,產生甲下血腫甚至甲溝炎。如果斜足的人選圓頭鞋,則會因為前倉太大而導致關節勞損。
足跟痛,多發生于老年人。足跟痛是因跟跖筋膜炎引起,如鞋底太硬或太軟,缺少彈性,或穿變形的舊鞋等,使足底肌肉易于疲勞,足跟脂肪墊易于萎縮,使吸收震蕩的能力下降,導致縱弓塌陷。多走路足跟就會痛。
此外,前半足平足也較常見,是因橫弓塌陷所致,是由于鞋底形狀沒有與足弓相吻合所致。典型表現是前半足的第二三趾沿線部位有老繭。
由上可見,只有充分了解自己的雙足,掌握科學選鞋的原則,才可以避免足病。為了健康,請在選鞋上多花些心思吧!
特殊的人群的選鞋要則
有一些特殊的人群,因為生理、病理或工作上的原因,導致足部發生了一系列變化,在選鞋上更需要有針對性。
孕婦:孕期體重增加,下肢血液回流不暢,站立位時足部常有水腫,平臥后水腫會緩解。因此,孕婦的雙足在一天中變化很大。
選鞋要點:
1. 鞋子宜松不宜緊。
2.忌穿高跟鞋,以免站立不穩而跌跤。
3.選擇可調式搭襻的式樣。圖1所示為室內穿著的拖鞋,與普通拖鞋有所不同。其一:搭襻的長度是可調的,孕婦可根據一天中足圍的不同而調節成合腳的大小。其二:第二條搭襻比較靠后,不會有不跟腳的感覺。
4.選擇前倉較短、足背外露較多的式樣,以適應足圍在一天中的變化。鞋舌前面有一松緊帶,不僅方便穿著,還可確保與腳的緊密性,不致因足部的變化而過松過緊。
5.鞋底為略帶坡跟的平底,以增加行走的舒適性。
標準的鞋子應符合以下條件
1.鞋底內襯在足心部應略突出,與縱弓相匹配。
2.鞋底應有一定的硬度、韌性和彈性,能防滑,從側面邊緣加壓時不彎曲。
3.行走時鞋底沒有異物感及地面的凹凸感。
4.鞋跟不應高于3厘米。
5.較長時間穿著后鞋型不變。
6.鞋面皮革彎曲要適應足背的曲度。
7.足趾前應留有10~15毫米的空隙,后幫與足跟間應留有5~7毫米的間隙。
8.活動足趾、足背時,沒有很大的壓力。
9.鞋幫的高度不應壓迫內、外踝。
10.鞋幫材料比較柔軟,彎曲時足部不感到壓迫。
11.穿鞋比較方便,行走時足跟不會從鞋內脫出。
12. 鞋的重量較輕。
13. 行走后足部不感到疲勞。
老年人:老年人存在程度不同的血流不暢,一天中腳的大小也會有所變化,但變化沒有孕婦那樣大。此外,老年人足部多有勞損,平衡功能也大不如前,選鞋時更應注重舒適性和安全性。
選鞋要點:
1. 有良好的彈性和透氣性。
2. 鞋幫應柔軟,鞋子較輕。
3. 鞋面有良好的彎曲性能,后幫應略高。
4.前倉較寬,足趾與鞋的前緣應有15~20毫米的間距。
5.鞋底內墊應呈舟狀。鞋底的前倉應略為上翹,高度為10~15毫米。鞋底不宜太厚,一般在5毫米以內。
6.避免穿已經破損或走形的鞋子,以免加重原有足病或足部疲勞,導致踝關節受損。
7.忌穿前倉狹窄的鞋子。
8.不宜選擇懶漢鞋和不帶扣的鞋子,這類鞋子一般較緊,難以適應日間逐漸明顯的足部腫脹。
9.手部失去靈活性而無法系鞋帶的老年人,可選擇鞋口有松緊帶的鞋子。還應當購置鞋拔(有各種加長的),使老年人不用彎腰即可拔上鞋跟。
10.有足部痛性損傷的老人,最好定制鞋子,以特制的聚乙烯泡沫鞋塞塑形,可以減輕疼痛,避免損傷加重。
11.有跟骨骨刺的老年人,可配用足跟部有空洞的鞋墊(圖4),使骨刺周圍的壓力減輕,緩解疼痛。
經常走動者:如護士、營業員、酒店侍者等,在工作時需不停地走動,這些人應配備特別處理的工作鞋。
選鞋要點:
1. 應選擇有系帶的鞋子,涼鞋的前面可以調節松緊,使鞋子始終十分跟腳。
2. 鞋底要富有彈性,才能吸收快速行走時的頻繁震蕩。
3. 鞋底應制成舟狀,以適合足底的形狀,并在鞋跟部適當加高,使重心略為前移,這樣快速行走時更加省力。
少年兒童:少兒生長發育快,活動頻繁,跑跳動作多,對鞋子有很高的要求。
選鞋要點:
1.盡量不要買比腳大一號的鞋子,因為過大的鞋子不跟腳,孩子在頻繁的跑跳時會增加踝部損傷的機會。冬天穿鞋可稍大些,以滿足加穿雙層厚襪子之需,夏天的鞋子則絕對不宜過大。
2.鞋子的前倉略呈扇形展開,以充分適應快速變向跑動中足趾在前倉中的扭動和滑移。
3.足趾尖端距鞋的前緣應有15~20毫米的空距,以免磨擦足趾導致雞眼。
4.必須使用長的鞋帶,并有很長的鞋舌,使整個足背與鞋始終保持著緊狀態,保證踝部穩定,不易損傷。
5. 鞋幫要高于踝關節水平,鞋幫上緣和鞋舌接觸足背的一面都應襯以柔軟的材料和耐磨的面料。
6.鞋底既要有相當的硬度,以防足底被路面硬物硌傷,又要有良好的彈性,兩者缺一不可。整個鞋底如舟狀,中間部分應與地面平行接觸,足跟和足尖部分則稍稍翹起。鞋底的內面亦應制成舟狀,這樣可以促進幼兒足弓的發育(圖6)。圖7是世界著名童鞋品牌Buster Brown的式樣,表明了童鞋制作的一些共同要求。
7. 嬰幼兒處于學步階段,要求基本相同,但鞋底要更柔軟。隨著年齡增長,鞋子的選材逐漸由柔軟向結實轉變。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是一種全身性的疾病,高血糖帶來的負面影響非常廣泛。在足部,由于小血管的脆性增加,血管壁的通透功能失調,造成周圍組織營養不良和易于水腫;又由于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炎的存在,可導致足部皮膚的神經營養不良。因此,糖尿病患者的足部皮膚既易于破損,又不易愈合,一旦破損常經久不愈,嚴重的可發展為前半足壞疽甚至全足壞疽。對糖尿病患者而言,除了一些通常的注意事項外,選擇一雙合適的鞋子也是至關重要的。
選鞋要點:
1.合腳:穿著無壓迫感,鞋幫要軟,前倉要寬,足趾活動不受限制,各個骨性突起部位都有柔軟的材料保護,鞋面透氣性良好。
2. 不可選高跟鞋。
3. 不可選平底鞋(無跟鞋)。
4. 不可選修補過的鞋,因為修補處最易于磨損皮膚。
5. 不可使用鞋墊。
6. 盡量避免在沙地或不平整的地上行走。
7. 不可赤足。
8.新鞋最易磨腳,初穿時不可全天穿著,可采用每天僅穿數小時,然后逐日延長的辦法,至無絲毫不適感后才可全天穿用。
9.至少準備兩雙相同的鞋子,每日更換,以保持鞋倉干燥,有時可使用專用的鞋倉干燥劑。
拇外翻患者:拇外翻是極其常見的足部疾病,女性尤其多見。拇外翻導致足部嚴重畸形,對鞋子的要求更為特殊。
選鞋要點:
1.前倉寬松,而且要有一定的高度,使畸形的跖趾關節能自由移動。
2.不可選高跟鞋和尖頭鞋,以免病損進一步發展。
3.最好選擇脫卸式鞋面,以免畸形足與鞋子、鞋幫磨擦。
4. 骨關節突出的部位應以柔軟的材料襯墊。
5. 最好定制矯形鞋墊。
矯形鞋墊的使用
國際知名品牌的鞋底一般都已包含鞋墊的設計,此類鞋子穿著時是不需要用鞋墊的。目前許多國產的鞋底尚未做到這一點,因此消費者應該使用鞋墊,以使鞋子與足底的生理曲度相吻合。標準的鞋墊設計并不是一個平面,而是以柔軟、富有彈性的材料制成,并在內側縱弓處加厚,呈舟狀使其整個與足底相匹配。
一些非正常的足,如扁平足、內翻足、外翻足、高弓足、拇外翻以及O型腿等,就需要加用矯形足墊。由于足的大小、病變程度不同,而且常伴有多種畸形,因此,矯形鞋墊一般都需定制。國內一般由專營矯形器、支具、假肢的公司提供這類產品。
足部的許多畸形都可表現為足弓塌陷,如扁平足時,不僅有兩個縱弓的塌陷,通常還存在橫弓的塌陷。在足跟內翻或外翻時,負重力線在踝關節處產生一個轉向,在應力交界的地方,就容易產生疼痛,久而久之,就會過早地出現踝關節的退行性關節炎,而穿著的鞋子通常會出現變形。
對于這些畸形,外科手術有時并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而使用矯形鞋墊常能使情況得到改善。扁平足著重于內側縱弓的墊高,而跟骨內翻時則著重于將足跟內側墊高。圖11是鞋墊實際使用的效果圖。在定制和使用恰當的鞋墊后,難看的O型腿消失了,其意義不僅僅在于美容,更重要的是減少了晚年時下肢關節疾病的發生率。這組圖片是在國外的專業鞋店內拍攝的。
國外鞋業一瞥
在國內,消費者買鞋時考慮的因素不外乎鞋子的種類、品牌、款式、尺碼、價格等,營業員能夠提供的建議則不外是“這雙不錯,那雙也很好”,或者“這雙很實惠”,“那種款式最近很流行”,然后是幾分鐘的試穿,再決定是否成交。至于你最后買回去的鞋子是否舒適,是否合乎健康的標準,就只有足下知道了。總而言之,買鞋的整個過程全部由你自己負責,商店和營業員只負責推銷和收錢。我們對這一套方式早已習以為常,消費者也好,售鞋者(包括制鞋者)也罷,誰都沒有覺得有什么不妥,或者有什么需要改進的。
相比之下,老外的鞋子買賣就復雜得多了,我們不妨來見識一下。在歐美、日本等國,并不是每個人都可以賣鞋的,經營者或營業員必須在指定的機構接受專業培訓,經過考核,取得資格證書后,才獲準賣鞋。在這些國家,顧客購鞋的整個過程也與國內大不相同。一般營業員在接待顧客后,首先做的第一件事情并不是向顧客推薦這雙或者那雙鞋子,而是先了解其腳的情況。顧客一般需先赤腳,營業員除了觀察腳的外觀、膚色、足型、胖瘦,以及有無足病,如扁平足、拇外翻、關節炎、痛風等外,還要了解顧客是否有下腰痛及其他與足部有關的事項,還有生活習慣、工作性質等。然后測量顧客的足長、足圍、身高、體重等,有時還要檢測足弓的狀態和足印的形狀(圖1),甚至要拍攝足部的正側位X線片,以比較足部負重和不負重時形態結構的變化。有些更考究的鞋店還要檢測和記錄顧客站立時足底各區的壓力大小。如圖2所示為足底壓力感應器,這一塊小小的踏腳板上密布了各種壓力感受裝置,用以測量足底接觸面所受到的壓力差異。足底前后的高度都是可以調節的,以使底板與足底有恰當的接觸,保證測量數據精確可靠。
就這樣,營業員先把顧客的腳了解透徹,建立完整的個人檔案后,再向顧客推薦合適的鞋子。當然,如果顧客有足病,營業員會給其定制鞋子,還會聯系合適的足外科醫生,以提供進一步的治療。在這樣的場合,除了付錢,顧客買鞋的所有事宜都是由售鞋方負責的。
當然,老外的這種買鞋理念并不是一朝一夕間形成的,在它的后面有強大的科技背景。國外的大型鞋業公司一般都有專門的研究機構,每年都有相當比例的科研投入,除開發新產品外,更多的經費是用于基礎研究的,其范圍非常廣泛,從正常足的生理功能到病理足的鞋具矯正,從鞋子的視覺效果到營銷技巧,都會有人去研究。可以說,只要與制鞋、售鞋、穿鞋有關的一切都可能成為研究的題目,其中與健康有關的內容占了相當比例。
發達國家一般都有專門的鞋業協會,負責協調和制定各種標準和規則,對從業人員進行培訓,發放相應的資質證書,并監管門類繁多的專業雜志。鞋業協會、行業標準和專業雜志對整個學科的發展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一方面規范了各大公司的競爭行為,另一方面也推動了各大企業的研究工作。
相比之下,國內的鞋業正處于“挑戰和機遇”并存的局面,我們熱切期望我國的鞋業早日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希望消費者能夠真正理解鞋子中所包含的健康理念,讓鞋子伴著人們走出一條健康之路。
- 上一篇:沒有上一篇了
- 下一篇:沒有下一篇了
- 1穿這種鞋上班的年輕人,你惹不起
- 2拋棄你的高跟鞋吧,現最流行的是“
- 3脫掉老爹鞋吧!今秋流行穿“德訓鞋
- 4國慶出游,去了上海才發現:老爹鞋
- 5羽絨服+鯊魚褲+老爹鞋:秋冬流行搭
- 6秋季時尚潮流:平頭鞋取代小白鞋,
- 7今年火了一雙平底鞋,叫“德訓鞋”
- 8今年不流行運動鞋了,“平頭鞋+闊腿
- 9秋天別再只顧上半身,用對牛仔褲+小
- 10入秋之后才發現:會穿的女人都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