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8-30 10:22:42 中國鞋網 www.annualhp.com 【來源:服裝時報】打印本頁 關閉

中國鞋網08月30日訊,“從工業社會向生態社會轉變”是在對北京著名環保人士余力博士口中得到的有趣話題。他認為“植物性消費”在不久的將來會成為主流,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只是一部分鳳毛麟角人的“時髦”選擇。
工業社會中的動物待遇缺乏人道
雖然,對于中國這樣偌大的穿著消費市場,皮草產品不會因為幾個環保人事的倡議而低迷減產。但是,那些曾經去過皮革加工集群地的服裝設計師們對那些血淋淋的環境,也在記者采訪中表示一種不滿意。
“作為設計師來講,工作‘行而下’是設計滿足人類需求的產品,‘行而上’是要有社會責任感,對于人類未來的生活環境有自己的使命感。而我很難相信中國的某些皮革加工廠還能再存活多久。那里的水源已經被大批動物的尸骨污染,道路旁邊的水溝里面流淌著被慘殺動物的血水。為此我已經不再想做任何和皮草有關的設計!痹瓉頌楸本┲ひ缕髽I做首席設計師的葛女士告訴記者。
“今天有更多人相信,無論是從減碳需求上來看,還是從人文倫理上看,通過‘暴行’途徑,獲取用來制造商品的素材,都會造成人類社會的氣候危機與文明退化!杯h境藝術設計師設計師劉馨濃在采訪中對記者說。
善待動物組織(PETA——PeopleoftheEthicalTreatmentofAnimals)擁有超過800000名會員,是全球最大的維護動物權益組織。PETA成立于1980年,宗旨是確立和保護所有動物的權益。PETA奉行簡單的原則,即動物不是供我們食用、穿戴、做實驗或娛樂的。
PETA組織抗議的方式經常以血淋淋的恐怖場景出現,給人強烈的視覺刺激,很少考慮受眾的承受能力。他們的行為藝術雖然多次遭警方干涉,但是也揭示了很多工業社會的產物,根本很少受到人道禮遇的不爭事實。
“很多的水貂、牛、鱷魚,似乎生下來就是為了做成大衣、皮具的。沒有人會關心它們是否幸福和快樂。但是也許對于喜歡消費皮草和皮件的消費者來說,他們只關心產品的樣式是不是時髦,素材是不是顯得華麗奢靡而已。他們不知道為了美好的外觀,一些皮草在制作過程中是從活的動
PETA攪局時尚為構筑生態文明
今年7月,PETA成員匯集在紐約百老匯大街上,幾近赤裸地躺在巨型包裝盒內,用保鮮膜塑封自己來呼吁“所有食肉行為都是一場謀殺”。PETA成員用行為藝術詮釋“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形象地表達了“我們都是肉組成”,為保護動物出力,宣揚素食。
與此同時,反皮草人士也在努力推廣穿“素衣”的植物性時尚消費概念。PETA組織成員曾在2006年為了澳洲綿羊在街頭示威:意大利米蘭,澳大利亞使館門前,“PETA”(人道對待動物協會)成員舉行示威行動,抗議澳羊毛生產者為提高羊毛產量而虐待綿羊。
去年12月,眾多印度寶萊塢明星出席了由“PETA”動物保護機構組織的捍衛動物權利慈善活動,呼吁公眾關愛動物,停止虐待動物的行為。在當天的慈善運動中,寶萊塢明星、男模阿君-拉姆帕(ArjunRampal)、藝人坦登(RaveenaTandon)以及著名演員拉胡爾-可汗納(RahulKhanna)均在請愿書上簽字,呼吁政府相關機構建立虐待動物懲罰的相關規定。
除此之外,在今年的PETA動物保護運動中,男模約翰-亞伯拉罕與印度美女超模阿迪提(AditiGowitrikar)身著由著名時裝設計師何曼-特里維迪(HemantTrivedi)設計的“綠葉時裝”號召人們做“素食者”,停止動物獵殺。
PETA善待動物組織的工作主要針對養殖場、實驗室、皮草行業及娛樂界這四大范疇,因為在這些范疇中受害的動物最多、最嚴重、時間最長。
深圳喚覺服裝設計總監荊先生說:“PETA成為時尚的攪局者,雖然很多的行動對于更多世俗的日常大眾來說,似乎是‘多管閑事’的。但是毋庸質疑的是,他們的工作為了構筑新的生態文明。為集約成本產生畜牧業的泛濫,造成的對動物的殘害,以及商業競爭造成的這種不人道行為越發加劇,讓人類更早品嘗了很多惡果。比如畜牧業、污染、化工毒害給氣候與環境制造的危機。而作為服裝設計師,我所想做的就是不去殘害動物,并提倡這個時代的更多人關愛健康、關愛動物、關愛我們的家園!
“如果一個設計師能夠設計出再美妙的作品,但是這些作品是在殘害動物的基礎上完成的,那么這些時尚應當被現在的消費者屏棄。這樣的產品存在,應當是讓這個時代的時尚感到慚愧的東西!毕愀壑O計師鄧達智告訴記者。
就以西班牙品牌Zara為例,抄襲大牌設計不是一天兩天,不如說它本身就是在漫長的品牌抄襲史上發展出來的。Zara曾經發布過的一季產品圖冊中,有兩件連衣裙,分別以小貓和燕子為圖案。就連不怎么明眼的人也會發現,無論圖案還是配色,它都像極了MiuMiu此前在秀場上發布的系列作品。面對一片質疑聲,Zara給出的理由也很充分:“我們是從時裝秀T臺上獲得的靈感,可不是成品抄襲!
有一句話叫做:存在即合理。當然,這也是一句頗有爭議的話,但至少說明了一個道理:廣泛存在的事物,必然有其存在原因。
驅動凡客這么去做的原因是什么呢?我們都知道,服裝業必須通過不斷的創意、不斷的更新來快速滿足消費者們時尚需求的內在動力!案臁、“更新”,是服裝業生存的基本法則。因此,對于凡客這種做法,我們不必大驚小怪。
就以H&M、Zara等品牌為例,每年這些品牌的分析師占據著秀場前排的黃金位置,兩三周后就將深得各大設計師精髓的相似產品推向市場,比大牌早上六個月不說,價格還出奇便宜。這樣的現象,普通消費者自然是不會抵制的,而“被借鑒”的大牌除了叫苦不迭,也只能束手無策。一方面技術上很難界定這些是否構成侵權,單是那么多相似產品一件一件告下去,就是一份苦差事。另一方面,誰知道他們自己又是從什么地方借鑒了哪些元素呢?
其實,我們有必要弄清楚抄襲和借鑒的區別。抄襲指竊取他人的作品當做自己的,包括完全照抄他人作品和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其形式或內容的行為。借鑒是在了解的基礎上發揮歸納總結,然后形成自有的東西。
當我們回頭看國際國內每年的時裝周,每一年都搞得轟轟烈烈,大家都很好奇,內行關注的是什么?其實,內行關注的重點是面料的選擇、剪裁的技巧、制版的工藝等等有沒有革新性的突破——這些細節才是行家的興奮點。
但是,每年兩季外加高級定制的時裝秀,在如此短的時間里,技術和藝術創新的任務已經很艱巨,要想支撐起這樣幾場時裝秀,設計師們除了滿世界拼命找靈感之外,最有效的解決方案莫過于回顧過去,向前人取經,把曾經大熱的流行元素從舊書堆里翻出來,稍微改頭換面,又重新推向市場。由此造成的結果就是,時尚陷入了幾年一輪回的怪圈——如果你有什么過時的衣服,千萬別丟掉,再過幾年它一定會再次流行。
事實上,在任何行業,富有創造性的天才永遠都是少數,大部分人干著的工作多少都帶著抄襲他人成果的痕跡。而在時尚圈卻有個未能被解釋的謎題,那就是設計元素明明千變萬化,為什么最重要的那幾個設計師總在同一季選擇一些完全相同的創意?
曾有專業人士說過:“一名優秀的服裝設計師,除了擁有過人的設計天賦,時刻關注流行趨勢也是必備的技能!
如果這一說法成立,那么在時尚領域,借鑒學習本身就歸屬設計的一部分。問題在于,借鑒到什么程度才能算作抄襲?且不說他們是不是刻意為之,但如此粗暴的創意雷同,本身就是和消費者開的大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