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1-26 15:03:17 中國鞋網 www.annualhp.com 【來源:國際在線】打印本頁 關閉

網遇“韓流”商機
王海銘是福建福州市人,作為80年以后出生的一代,自然有自己尋找項目的方式。2005年下半年的一天,他在網上看到一則消息,稱來自韓國的圣喜美連鎖加盟總部正在招加盟商,經營項目包括韓國圣喜美皮包、皮鞋等等。
本來“80后”一代就崇尚韓流,這一發現正中王海銘下懷。他馬上與圣喜美中國總部電話聯系。對方告訴他,在韓國,圣喜美是一家創立時間已達半個多世紀的知名品牌,集團公司業務更是集房地產、旅游、皮具、紡織、商貿于一體。當時對方介紹,“圣喜美”品牌連鎖店在中國已經達到2000多家,在全球更是設有200多個分支機構和區域代理。
看到這樣好的機會,王海銘便趕赴北京,并與圣喜美中國總部簽訂了合同。同時,圣喜美向王海銘收取了2萬元的加盟費,又先后向王收取了2.6萬元貨款。按照總部要求,王海銘花費4萬多元裝修了門面。
一切就緒后,王海銘等待的就是已經在運輸途中的貨物到來了。
“韓國鞋”一天就開線
但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卻讓王海銘陷入困境。
第一個擺在他面前的問題是:原先在總部選的貨不可能到了。因為總部表示,缺貨了。但自己所選的貨物都是完全按總部當時現有的貨物清單點要的,結果為什么會缺貨?
可是王海銘已經租好了門面房。沒有辦法,只有進“新貨”。就這樣,他又交了2.6萬元,進了“更好的貨物”。
這一次,貨真的到了,而且銷售情況也算不錯。然而,開業僅一周,產品就有了質量問題,很多消費者要求退貨。王海銘說:“當時產品開始出現質量問題。走路一天,鞋就開了線;一雙幾百元的鞋,穿在腳上不到兩天,鞋底竟然斷了。”
更讓他生氣的是,當他將上述問題反映到總部,并質疑所謂韓國高質量產品時,對方竟遲遲不給明確的說法。在雙方分歧越來越大的情況下,王海銘一紙訴狀將圣喜美告上了法庭。狀告后才發現,和他有著同樣遭遇的加盟商不止一個。
“韓國品牌”有假
在一審開庭時,圣喜美公司的人員并沒有出現。庭審中,“圣喜美”是2003年9月17日在香港注冊成立的公司,其成立時間要晚于被告成立時間(北京圣喜美皮具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4月24日)。因此“圣喜美”根本不是韓國公司,更不是創立達半個多世紀的“鞋包工匠世家老店”。
針對此質疑,被告代理律師的回答是:“我們說的是創立,并沒有說一定就是成立。”
目前,此案仍在進一步審理之中。
新聞延伸
鑒別真偽要看生產地
“像‘圣喜美’這樣打著韓國流行時尚旗號的盟主并不少見。”特許經營專家林曉告訴記者,自己就見到過至少20個類似加盟總部,“可以說,這種騙術在目前的特許經營領域非常普遍。”
他表示,這類騙術主要在箱包、女性飾品、服裝等領域盛行。總部往往冠稱“韓國某某國際企業集團中國總部”,經營的是所謂韓國國際品牌。
但實際這些企業中,有的只是在香港注冊的一家“一元公司”,而后開始在內地營業;有的在國外則根本沒有關聯企業,所有韓國國際色彩全是假的;有的企業所謂韓國國際品牌也無非是先在國外注冊一個商標,而后在中國再注冊同類商標,一起使用。
但不論怎樣,這些打著韓國企業旗號的加盟總部,一個共同的特點是:經營的全部產品均采購自中國內地。所以,要想甄別它,加盟商只要細心注意產品的產地就可識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