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文化
千年興衰 繡花鞋
2005-07-30 10:54:31 中國鞋網 www.annualhp.com 打印本頁 關閉
古代文人筆下所形容的仕女,走起路來婀娜多姿,尤其蓮步挪移間,裙擺下不經意露出的鞋尖,上頭可能是一朵嬌艷欲滴的牡丹、一只顧盼生姿的美麗孔雀,千嬌百媚盡在足下綻放,既惹人憐愛,也引人遐想,難怪千百年來,女性從不放棄在繡花鞋上爭相競艷,為了增添足下風姿而努力。
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皮制靴子已出現在中華民族的歷史舞臺,而后隨著時代及地域的不同,陸續發展出不同材質及樣式的鞋類。如鞋尖往上翹的翹頭履,鞋底裝有雙齒、還系有鞋帶的木屐,只限于朝覲、祭祀時穿著的舄,高度在腳踝以上的皮制長統靴,以及清朝時期滿族婦女所穿的花盆底鞋等等,都是不同時代衍生的鞋類。而也因為材質和樣式繁多,所以自古以來鞋的稱法很多,如足衣、履、屐、靴、舄等指的都是鞋子。
五四運動以后,纏足陋習漸漸廢除,婦女重新擁有腳的自主權,也穿起正常尺寸的繡花鞋。不過由于繡花鞋是用昂貴的綢緞做鞋面,再以絲線刺繡花鳥等圖案而成,是屬于富家太太和千金的專利品。而在上海,名媛淑女出入社交場合頻繁,莫不爭妍斗艷,遂造就了繡花鞋專業街的出現,北京、上海等地的專業作坊都有百余家之多,而櫥窗內陳列的繡花鞋繽紛多彩,將街道點綴得猶如百花盛開。
上世紀40年代,顯貴人士仍是穿著繡花鞋的主要族群,服務方式采取訂做,也就是量好顧客腳的尺寸,并由顧客挑選顏色及刺繡花樣后,先交付專人畫圖樣,再由刺繡女工依圖樣繡出花樣,接著將花樣剪裁下,將其縫制成鞋幫,最后再將皮革削出鞋底形狀,墊上一層層布底,然后將鞋幫及鞋底縫合,就是一雙手工扎實的繡花鞋。
在此之后,繡花鞋慢慢轉換成用楦頭做固定尺寸的成鞋販賣;此外,隨著塑料及強力膠的出現,鞋底由皮革改為便宜的塑料底,并可用強力膠將鞋幫及鞋底黏合,節省了制作工時,價格慢慢往下降,只要愛美的女性都可穿上這種輕巧、舒適又秀氣的鞋子,繡花鞋成為當時最火紅的時尚。
到了上個世紀中葉,運動鞋、休閑鞋和新穎時髦的高跟鞋,已成為士紳淑女追求時尚的流行指標,繡花鞋業面臨生存危機。上世紀九十年代吹起的復古風,又將已沉寂20年的繡花鞋,重新推回流行的風潮上,形成只要貨一上架就賣光的盛況。而業者也看準繡花鞋須在傳統中創新,才能抓住年輕消費者的心,于是花樣不再固定于花鳥,配色也更加大膽,如過去忌諱的黑色、白色和牛仔布料也運用到鞋面,連楦頭也出現尖頭或方頭樣式,鞋跟也兼具平底和高跟。
近幾年繡花鞋業又跌入谷底,何時流行的風潮會再轉向繡花鞋,誰也說不準。但隨著刺繡女工難覓,手工刺繡已逐漸被電子繡代替,未來要找到用手工一針針刺繡出的繡花鞋勢必愈來愈難。套用一個老板的話說:“除了老太太還懂得刺繡好壞,年輕人根本分不清電子繡和手工繡的差異。”
是啊,再經過一世紀的輪替,年輕人可能早已弄不清楚繡花鞋曾是火紅超過千年的鞋類,誰還會在乎電子繡和手工繡的差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