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鞋網-人力資源】假如有一天某個歐洲駐中國的大使館許多官員的電話變成了語音留言,電子郵件設置為自動回復,那么從事國際新聞報道的記者便知道,新聞的淡季來臨了——西方國家在進入夏季之后,習慣性地進入到漫長的休假季當中。這時候大批政府和企業員工紛紛休假,導致休假季從六月底持續到九月初。這樣的休假呈現為波浪形。人們一撥撥地涌向世界各地,各個機構和企業往往只保留維持運轉最低限度的人手,讓記者們很難找到“有關部門”或者“有關人士”,只好給自己找個忙里偷閑的理由。
這就是典型的西方帶薪休假制度。廣義上,這種帶薪休假不僅包括了年度帶薪休假,也包括雙休日工作制度和節假日休假制度。它的歷史并不久遠。僅僅在百年之前,大部分西方國家的工人們還在為爭取八小時工作制而奮斗。此時不論是在歐洲還是在美國,每天工作12個小時以上實為家常便飯。為此美國芝加哥曾經于1886年的5月1日爆發過要求維護工人權益的大規模示威游行,由此誕生了著名的“五一”勞動節。經過二戰的洗禮之后,勞工權益觀念已經深入人心。到了上世紀60年代,基于技術發展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大量勞動力人口從勞動密集型的農業和工業當中解放出來,轉入服務業,使社會可以定期承受大規模勞動力離崗休假而不至于崩潰。西方社會開始推行帶薪休假制度。不僅如此,一周五天工作制也漸漸為人們所接受。這樣的現實標志著社會文化的高度發達。
雖然帶薪休假制度為各國所基本接納,但是接納情況各有不同。法國人享受的30天帶薪休假制度為世界之最。而美國人的帶薪休假時間則從8天到20天不等,日本的帶薪休假有10天左右。休假資格也各不相同。臨時工和公司高管所能享受的休假時間顯然有天壤之別。但是休假作為勞動者的天然權利之一,已經得到廣泛承認。改革開放之后的中國,推動帶薪休假制度的建立,是屬于適應世界潮流之舉,也是中國經濟和文化發展不斷進步的標志之一。
但是,有趣的一點在于,帶薪休假在中國得以推行的出發點,并不完全是出于勞工權利的考量。1995年5月1日,中國正式實行五天工作制的時候,《中國日報》英文版相應的報道標題為“雙休日制創造更多工作機會”,毫不掩飾地說明了雙休日的價值之一,在于為中國的失業率提供了部分解決方案。1999年,國務院公布了《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正式確立了“五一”“十一”和春節三個長假“黃金周”。從“黃金周”的字面意義而言,這樣的假期與其說是慶祝某個年節,不如說讓這些年節推動各種旅游以及休閑消費,其經濟含義遠大于節日的紀念意義。以2012年國慶中秋兩假期長達8天的最長“黃金周”為例。雖然至今未見有“黃金周”對當年或者當季度GDP貢獻的統計,但是以旅游數據而言,這個“黃金周”帶動旅游收入同比增收24.96%。全國出游人數高達3.6億。每4個中國人就有1人選擇在“黃金周”時期出游。這樣的“黃金周”帶動的消費規模,必然是對中國經濟內需的極大拉動。
當中國還在為如何落實帶薪休假制度而頭疼的時候,西方國家已經開始重新考量帶薪休假對于經濟的影響。1998年,法國實行了每周35小時工作制度,即每周工作四天半左右。但是這項制度帶來的爭議太大,勞資雙方對此議論紛紛,就連普通勞動者也并不完全支持這一工作制度。爭論一度上升到“勞動是否和休假一樣是天賦人權”問題。因此,在35小時工作制度實施之后,法國政府先后在2002年和2008年放寬了35小時工作制,允許超時工作等加班現象出現。這說明工作時間和休假時間在一定經濟條件之下需要保持平衡。類似古羅馬帝國中晚期那樣一年有一半時間是假期,皇帝可以隨時以各種理由讓全民放假上百天進行狂歡的做法,在現代社會看來,不但跟勞工利益毫無關系,簡直就是自毀生產力的做法。
隨著世界性的經濟危機蔓延,政府支出大幅受限,養老金支付出現缺口,法國和其余歐洲國家政府提出要延長退休年限。法國打算將男性退休年齡從62歲延長至65歲。工作年限的延長,顯然讓帶薪休假和35小時工作制減色不少。由此可見,帶薪休假是一個帶有極強可操作性的制度。它已經從一百年前一個政治性宗教性很強的話題,滑向一個經濟色彩濃厚的方向。未來社會當中帶薪休假制度可能會不斷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取決于經濟發展程度和各國的現實社會形態。中國未來的帶薪休假制度,可能因此會變得比較復雜。不過就大趨勢而言,會變得較眼下更為寬松。(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