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鞋網-店鋪經營】和其他體育用品行業一樣,以大規模開店、走傳統批發模式曾讓李寧公司在中國運動品牌中一時風頭無兩,但隨之而來的渠道壓力也讓其供應鏈模式開始陷入質疑。為了擺脫庫存積壓,去年,李寧在業內率先提出由傳統批發模式向“有指導性的訂貨會訂單+快速補貨+快速反應””的零售模式轉型。
也是在去年8月,曾在戴爾任職14年的鄧紅兵加入李寧,作為副總裁兼首席供應鏈官,他開始了對李寧公司供應鏈的進一步優化。鄧紅兵日前在接受中新網財經頻道采訪時坦言,如果是批發,李寧公司過去的供應鏈模式并沒有太大的問題,但當前體育用品同質化競爭嚴重,供應鏈必須向零售轉型,“拼效益”。
鄧紅兵很清楚,大批量生產、低成本涌向市場的大批發模式已經難以為繼,在供過于求的時代,產品的銷售更取決于能否及時迎合消費者。“我們必須了解市場,以市場的需求情況讓供應鏈作出反映。”
2012年10月,鄧紅兵開始嘗試建立李寧公司的業務數據分析部。這個部門的任務就是通過門店pos機實時傳回的銷售數據進行分析,包括產品銷售品類、顏色、款式等等。“庫存積壓的源頭就是盲目生產,通過數據分析,我們能及時對產品進行生產調整,再加上少量鋪貨,就可以達到經銷商降低庫存的目的。”
按照鄧紅兵的設想,未來理想狀態下每家李寧專賣店都將通過pos機與數據分析部門直接相連。而對于沒有條件安裝pos機的門店,則將通過一系列激勵措施要求店主提供相關數據。
有了敏銳的市場觸覺再加上與供應商進行戰略合作伙伴的聯盟,李寧不僅對產品推出有了“快速反應”,供貨周期也大幅縮短。而與此同時,物流體系的建設對于李寧公司零售模式的推動同樣功不可沒。
鄧紅兵將李寧的供應鏈基礎稱為“3+1模式”——福建、廣東、江浙加上湖北荊門。其中,福建、廣東、江浙都主要負責生產產品,而荊門則兼具生產和物流集散的功能。
據悉,李寧荊門產業園于2008年正式開建,總規劃面積超過240萬平方米,目前,園區已建成面積48萬平方米,年產值24億元,在李寧全國總銷量中占比達到50%,已經成為華中最大體育用品生產基地和物流集散地。
鄧紅兵說,從2008年到現在5年的時間,李寧的產業布局已經基本成型,在供應鏈和物流體系的共同作用下,“我對李寧在短時間內重回巔峰很有信心。”
鄧紅兵毫不諱言自己此前“對鞋服行業并不算特別了解”。但是作為一個曾浸淫IT行業十余年的高管人員,通過需求管理供應鏈的模式對他而言卻早已是駕輕就熟。在他看來,供應鏈的核心就是數據分析。
鄧紅兵還透露,自己接下來還要打造李寧公司包括需求預測、產品組合系統、供應商協同系統、門店運營在內的“零售IT信息平臺”,以保證供應鏈上的每一環始終“步調一致”。(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