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鞋網-經營管理】盡管快時尚店里總是不缺購物者,但誰能保證它不會像五年前ESPRIT一樣,紅極一時,又迅速落寞?作為購物中心的爭搶對象,快時尚品牌近年來出盡風頭。試衣間的門口總有需要整理的衣物,自選模式下的柜臺上也總有剛疊好的T恤又被攤開,從大牌的設計到親民的價格,快時尚成為吸引客流的利器。不過,隨著越來越多快時尚品牌的涌入,品牌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快時尚需要探尋新的突圍之路。
“以牌帶牌”搶市場
用主打品牌帶動集團銷售,搶占市場份額,這是目前ZARA母公司Inditex集團已經做了,優衣庫、H&M正在做,GAP想要做的事情。觀潮網主編葉琪崢認為,面對激烈的競爭,快時尚如果想搶占更多市場份額,需要通過多品牌策略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
Inditex已將旗下的ZARA、Pull and Bear、Massimo Dutti、Bershka、Stradivarius、Oysho、Zara Home、Uterque和Zara Kids9大品牌全部引入中國市場。雖然目前仍是ZARA獨撐七成市場份額,但Pull and Bear、Stradivarius等店已經進入全速開店時期。
與ZARA類似,H&M也選擇采取多品牌策略為公司在持續的銷售下滑中注入強心劑。在去年推出了COS專營店后,H&M的新品牌&other Stories也已面市。事實上,早在兩年前,H&M就已將更加適合年輕消費群體的子品牌Mokita引入中國市場。從目前H&M的多品牌策略看,H&M在關注細分市場的同時更加偏重中高端市場的開發。此外,優衣庫母公司迅銷集團也正在走這條路。迅銷集團首席執行官柳井正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集團正在以優衣庫為核心,不斷擴大自己的產品線。迅銷集團的擴張之路將面臨更高端的品牌。去年,迅銷集團就以250億日元收購了擁有高端牛仔褲品牌JBrand的母公司JBrand Holdings 80.1%的股份。
相比之下,晚進中國市場的GAP集團表現欠佳。盡管GAP集團希望將旗下Banana Republic、Old Navy等品牌引入中國市場,但目前,GAP集團并未公布具體的時間表,也沒有實際操作。
提高單店效益
低價和快速一直是快時尚品牌的殺手锏。相比于一般的服裝企業,快時尚的運營策略非常講究。快時尚品牌幾乎可以把握設計、生產、銷售的全部環節,縮短供應鏈,及時掌握市場信息;也會建立相對完備的信息收集系統、物流調配系統、庫存管理系統,同時還擁有專屬于企業的供應商和制造商。
雖然看似生命力旺盛,但從整體數據層面分析,快時尚品牌同樣面臨著單店效益下降的問題,門店數量的增加仍是提高品牌效益的主要途徑。中購聯產業資訊主任郭增利表示,依照中國零售業的發展來看,企業大規模擴張階段已經過去,進入精耕細作的時代。多年來,快時尚品牌一直是憑借可以忽略不計的開店成本,才能夠在經濟低迷期中繼續廣泛的攻城略地。
作為物業方,華潤五彩城總經理祝林表示,目前購物中心對快時尚品牌的優惠力度仍然很大,但不會一直“任由它開價”。“目前快時尚品牌可以很好地滿足消費者需求,因此大家對它非常追捧。但隨著時間推移,如果它無法跟上消費者需求的變化,隨著國內品牌的崛起和新國際品牌的進入,目前紅極一時的快時尚品牌也有可能被市場淘汰。”
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此前不少開發商,紛紛為快時尚品牌開出具有誘惑力的條件,也成功屢獲他們的“芳心”。據統計,截至2012年底,優衣庫在華門店數量為184家,ZARA為122家,H&M為120家,無印良品為63家,C&A為47家,GAP為36家,WE、UR、M&S、FOREVER 21的在華門店數量分別是24家、21家、13家、2家。十大國際快時尚品牌在華門店總數達到632家,覆蓋內地66座城市。
彌補電商短板
雖然在購物中心內是絕對的王牌,但快時尚品牌在電子商務方面的表現卻顯得參差不齊。在Forever 21、ZARA、H&M、GAP和優衣庫五家快時尚品牌中,僅有Forever 21和優衣庫的天貓店獲得了部分電商業內人士認可。ZARA耗資巨大的中國電商,更是遭到網友的各種吐槽。
為Forever 21進行天貓店代運營的電商企業高管表示,不少快時尚品牌在國外的官網都做得很好,但這并不意味著它可以征服中國市場。“商品數量的豐富并沒有體現在很多快時尚網站的首頁上,單一類目下商品數量陳列太多,讓人沒有‘逛’的欲望和感覺。中國消費者卻需要更加有針對性的推薦、搭配。品牌商更適合入駐商城而不僅僅是單打獨斗,也是中國網購市場的特色之一。”該高管表示,中國消費者更重視品牌和產品的口碑。
在采訪過程中,不少消費者認為,在價格無優勢的情況下,快時尚網店的設計風格也過于簡約,缺乏產品的詳細介紹和消費者的評價內容。有業內人士認為,電子商務客戶群與購物中心部分重合,但也有部分差異,如果可以爭取到電商平臺內的消費者,這對增速放緩的快時尚品牌而言無疑是重大利好。 (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
